一提大山,你就感动
上帝把各式各样的造物撒向大地,有些落到富饶之地,从不知温饱之难;有些沦到贫瘠之地,从不知富贵何感;还有一类居于中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一类也正是大多数的你我。
而大山里的孩子,属第二类人。上帝给了他们原生态的生活,经济的污浊没能合污了他们,也就没能惠及了他们。
随着这个社会的不断发展,精神世界越来越贫乏,娱乐产业就越来越蓬勃。渐渐地,商人们从贫穷里看到了商机。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观众,有观众,就有盈利。
于是我们开始陷入了对大山的同情与温爱。我们被灌输的大山印象是这样的。
而山里的孩子们都是这样的
她们生活清苦,吃了上顿没下顿,却依然不减对学习的热情。
爱心人士开始斥巨资做慈善,各种镜头开始深入大山,各类影视剧开始以此为题材……热度一过,富得人更富了,还有了名誉,穷的人呢?在体验了短暂的富裕之后回到贫苦的现实,巨大的落差使他们无所适从。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并没有否定所有的慈善与爱心。有很多真正的慈善,拯救了无数生命,这是人类的骄傲,也是做到了真善美的极限。
之前一直没有太多思考这个问题,关于消费贫穷的问题。直到目睹了他们的现状。
今年我参加了一次支教,到了一个山区的初中带初二的学生。这个学校在一个村子的最边上,背靠着山,四周都是田地。能够买到水果以及上网的地方需要乘一小时的车,等车则要看运气。
我和同伴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而且自己也是农村出来的,对这一切还算适应。于是我们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小礼物去和学生们见面,礼物准备的是糖果、笔记本和卡通笔和图书。
他们一开口,我就后悔了
我和同伴一起管理一个班级,全班有36名同学,其中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占了三分之一,其余家庭也都在山里靠务农为生。
我最讨厌的同情心驱使着我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微笑天使的模样。
我们带着期待和兴奋,带着礼物来到了班级上,教室很简陋,但还算整洁。进行了自我介绍以后,看着讲台下的同学们,他们眼里没有好奇,也没有激动,而是没有任何表情,好像已经习惯了看到新面孔出现。
我们接着把礼物分给大家,学生的反应仍然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高冷。对,高冷得让人怀疑谁是应该受帮助的一方。
“这次的礼物太差了,这些老师只会送便宜货…”
这是在发完一个男生的礼物后,他说出来的话,说的是方言,我们大概能听懂。我和伙伴彻底懵了,这就是我们该得到的回应?
之后就没有太多兴趣来设计太多的环节,草草了事后回到住的地方。
我们在反思,是不是我们准备的礼物真的太差了,可是转念一想,我们的目的并不是来送礼物做慈善的,出于礼貌和热情准备的礼物看来让他们很失望。
一时间,在这样的人情味中,这一抹清新的绿显得格格不入。
还有更多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毁了我们这次支教的心情。
在这里,有人把抓到的麻雀活活摔死;有家长直接冲进课堂对着儿子大声辱骂;还有不合时宜的打情骂俏;墙壁上到处都被写上不堪入目的脏话……
一个月后,我们的离开没有带任何留恋…
以爱的名义进行扼杀
支教结束以后我们写了一份总结,除了空气,几乎没有什么美好的印象。在讨论分享会上,我知道了那些劣性的缘由。
我们去的那所学校,从很多年前就有了支教活动,也就是说那些学生早已习惯了这些所谓去帮助他们的老师,当然,也习惯了比较礼物的好坏。
据老师描述,许多支教队伍刚去的时候,确实是为孩子们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也很大程度地调动起了他们的积极性,可是支教只是一场活动,时间很短,给孩子们的冲击却很大。
戛然而止的新生活让学生们心理变化很大,但随后越来越多的支教活动让他们习惯、麻木。
支教者收获了体验,锻炼了能力,被教者则失去了纯真,多了几分油腻。
不要再用好心去办坏事
贫富差距是一个客观存在,而且很难解决的问题。中间的鸿沟越深,滋生的同情、怜悯越多。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我们都搅进了被名利左右的漩涡中。自然而然地,就会以物质来衡量善恶、好坏,而背离了人的天性。
你以为比你差的人不一定需要你的同情,因为他对“好”的定义和你不同。
如果不能从根源上消除贫穷的局面,任何善意的短暂性的支援、帮扶都是治标不治本。而且还顺便打破了人家原有的生活法则和人性坚守。
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让人纠结,怎么做都无法得到万分肯定,也许有人会问:你是在否定慈善和支教吗?
我不敢否定,也不太确定,只是觉得似乎很多没有被上帝撒到沃土上的人正在成为一些利益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