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院 17数本3班 张群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宋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还有什么比老百姓家家户户喜迎新春更令人欣慰与激动的呢?可是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过年的欣慰却离我们渐行渐远了。我们不由的思考年意到底是什么?
年意是什么?年意是母亲在浑暗却柔和的灯光下为孩子们织的一件件毛衣,一双双布鞋。很小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保暖衣,羽绒服,更不知道有些啥名牌,穿的都是母亲趁着腊月间农活少做出来的衣服和鞋子。那时候的腊月间天气总是很冷很冷,寒天地冻的,晚上睡觉前,总是围着母亲在灯光下玩耍,总是争着要母亲先织自己的,都不愿意去那个冰凉被窝里躺下,这时母亲会笑盈盈地对我们说“快去睡觉吧,你们每个人都有份,别争。”母亲似乎也成为我们心中的超人,因为她总是能在年前把那么多的毛衣,布鞋做好。我们在衣服和鞋做好后会迫不及待的穿上随后又依依不舍的脱下来,看着母亲把它们整整齐齐的放在箱子里。我们兄妹几人一起数着手指头盼着过年,因为过年我们就可以穿上那些新衣服去和玩伴一起去游乐。而现在身上穿的不再是母亲织的毛衣和布鞋。穿的只要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就可以去集市上或者足不出户宅在家里毫不费尽地动动鼠标就能在网上买到自己想要的,母亲已不再为我们织衣服,做布鞋了,因为做了我们也不穿。有时候腊月都要完了似乎还没意识到快过年了,年意淡了。
年意是什么?年意是小时候收到红包的喜悦,小时候很天真,有一颗水晶般的童心,不谙世事,想着天塌下来有父母顶着。过年时,自己满心思都是对红包的期待,对美食的向往,对买新衣服的欢喜,对不上学的自在。可是总有长大的一天,所以的一切都要自己亲自料理、做主和付出,而不是别人。生活上,工作上的压力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因此对年也就没有那么期盼了,觉得年意淡了。
年意是什么?年意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相互祝愿,串门拜年,一起去看节目。那时候没有电视,电话,电脑,只有过年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相互唠叨唠叨,没有电视看,大家伙就一起去看舞龙耍师,一些戏剧。每每逢过年,一家子拿着板凳或者架子步行几公里以上去看大戏。即使是寒风飕飕的夜晚也要去,图的就是那份喜庆与热闹。可是现在这些习俗都被湮灭了。拜年可以通过短信,视频,红包不用包了,直接通过网络。大家都宅在家里刷朋友圈,发微博。孩子们也拿着手机在家里打游戏,而大人们总是说“过年你可以打游戏,但是过年后就要学习了哦!”有了大人的这句话,孩子们就一门不出二门不迈了。大人们也不闲着,打麻将,玩扑克,玩得不亦乐乎!一张桌子上吃饭都是低头各玩各的手机,交流少之又少。对过年也没有以前那种期盼了。
年意是什么?年意是一张张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车票。在农村许多轻年为了养家糊口,痛心离开年迈的老人与年幼的孩子背井离乡务工,他们担心老人的身体,小孩子的学业。因此每到腊月身处异乡的他们就开始操着回家陪老人和孩子过年。以前村口总能看见翘首以盼的老人与小孩,回家的人总能感到浓浓的年味在他们内心回荡,没有经历过那种与家人离别后重逢的人是无法感觉到那份喜悦的。现在农村也发展起来了,一座座楼房,一条条泊油路,可是农村却空了,只剩下老人与小孩。外出务工的家过年的也少了,也许是风雪阻挡了他们回乡的路,也许是一票难求使他们错过了回家过年的最佳时间,也许是没挣到钱,回家会遭到别人的白眼……各种原因使他们不回家陪家人。渐渐地老人与小孩也不再在村口守望了,年味淡了。
也许我们应该思考现在的人为何打不起过年的精神,对过年越发没有那种热烈的情怀与兴致?过去物质匮乏,全民追求物质,现在实现了物质丰富了,我们对传统节日却丢失了一种兴致勃勃的情怀?是谁抢走了我们对过年时的那份情愫?
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但是丢下去的东西我们还能再捡起来,我们对家的眷恋,对年味的追寻,应该是每个中国人都不变的情怀,更是我们守望千年的美丽,不要在我们这里给弄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