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跟我弟弟讨论过一个问题,他说等他长大了,就算买车也不会去买那种非常好的豪车,他只需要性价比很高的本田丰田就行了,因为他很容易满足。
我说:“其实你考虑过没有?真的有钱的人去买好车其实并不是说想要炫耀或怎样,也许有这样的潜意识,但有钱给他们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他们不需要去权衡性价比,而只需要选择最好的就行了。”
他思考了一会,跟我说:“你说的对,如果我真的有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就不会去考虑这种问题了。”
因此,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性价比只是权衡利弊后做出来的无奈的选择,性价比高反应出来的实质也是我们在物质方面的匮乏,以至于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功夫去精打细算,寻求最高的性价比。
在《稀缺》中作者提出,穷人比富人更加接近于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模型,更能衡量出每一分钱的价值,更不容易被各种价格陷阱迷惑,做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可是那又怎么样呢?即使挖空心思思考如何精打细算,穷人依旧很穷,富人依旧很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稀缺》中提到的最具有价值的观点就是,对某一方面的匮乏会迫使我们不停地思考这方面相关的问题,产生的结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我们通过努力和专注得到了一些技巧和能力,比如说讨价还价的能力、买到便宜货的能力等,另一方面由于我们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解决一些细小的问题上,我们很难以系统、全面的角度看待我们的生活,也就找不到真正能够解决我们核心问题的方法。
上面的这段话可能难以理解,但是把它应用到生活中来你会发现这就是所有人都会面临的思维陷阱,也就是稀缺所引发的“稀缺心态”。比如说,有的人缺钱,有的人缺时间,那么应对这两个问题,大部分人会怎么做呢?人们会压缩自己的需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尽量避免额外的工作,列一些计划来进行所谓的“时间管理”。看出来了吗?这里就存在着由于稀缺所引发的可怕的问题。
缺钱、缺时间这些客观事实会逼迫着我们去思考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由于焦虑、不安,我们在思考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想着如何节流,却没办法站在比较高的角度思考怎样开源。在《稀缺》中作者提到,稀缺心态会降低我们的认知能力和自控力,我们不仅没办法冷静、客观的去思考出最核心的解决方法,还会更加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欲望,花费时间和金钱在那些根本不必要的事情上。我们所思考出来的所谓的解决方法,寻求到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只是看似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在长远看来,对我们的“缺乏”这个现状没有半点作用。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是醍醐灌顶。我们缺乏时间跟金钱,这种缺乏逼迫着我们去做出很多牺牲,其中最大的牺牲便是对于一些核心问题的改变和思考。如果你真的缺钱,那么你更应该花费金钱去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赚钱技能。如果你缺乏时间,那么你更应该花费时间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诚如作者所言,稀缺本身并不可怕,但稀缺所造成的“稀缺心态”却非常可怕,它会让我们掉入思维陷阱,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解决一个个面临的问题,却忽略了去思考怎样从最根本的地方改变我们的现状,让我们不再需要面对“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