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是愚人节,一大早就看到众明星缅怀张国荣逝世的发文,尤其是生前好友唐鹤德的16个配文,令人不禁唏嘘。16年16个字!何等的惜字如金,怎样的生死情义才会如此的刻骨铭心?
不可否认张国荣的逝世,对于观众、对于朋友、对于影视歌坛来说是一种无可估量的损失,但对于他个人呢?是否一种解脱呢?我们不得而知,但很多活着的人这16年来的风雨兼程,劳碌奔波是否才是人生真正的赢家?
关于这个问题,我最先想到是生死,如何对待生死。这也让想起了庄子对于生死的态度。
庄子的妻子死了.好朋友惠子过来吊唁,发现庄子不悲反喜,而且还鼓盆而歌,有解脱之意。惠子不解,问其缘由。庄子说:“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并跟惠子讨论关于死的问题。讨论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在庄子看来,人的生命和天地万物一样,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小片段。所谓的“生”"和“死”如同春夏秋冬一样正常有序,生命本该如此,又何必要悲伤呢?死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构成万物生命的一个环节。
二、庄子认为生和死都是同时存在的,有生就有死。因此,无所谓高兴或者悲伤,比生和死更重要的是活着的人如何做到处之泰然。正是因为他意识到生和死在本质上没有任何的区别,了才能够做到视死如生。也因此进入到常人没有能够进入的精神世界,从此解脱生和死的束缚。
三、庄子把个人的生命放在一个宏观的无穷尽的背景下思考,因此死亡只是生命中必经的一个小小的过程而己,所以他思考死亡这个问题并不像常人一棒充满了恐惧和悲伤,就像泰戈尔写的那样:“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四、庄子在另一篇文章里也谈论到生死的问题,他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死掉了,反而没有世俗里所承担的君臣关系。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生存往往都是在上下层级的夹
缝中挣扎,而这种状态是谈不上自由的。也就是说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的生存状态都是被动和束缚的、所以人间最大的快乐不过是“耳目视听之娱”,而这又正好是人类最大的束缚,所以庄子认为这些都是不值一提,与他所追求的逍遥世界相比,根本就是不值一提。
五、庄子把人生看作负担,常人都愿意生而不愿意死,我们也一样,因为大家都认为死后就什么都不如道了,因为没有人死后再回来告诉活着人死后的是世界是什么样子。因此人们不知道人死后是万丈深渊还重新开始,但可以明确的说,对于庄子,死亡就是另一种存在吧?
所以《庄子》一书中,所蕴含的对于“永恒生命”的思考和肯定这一理念都是从精神层面来考虑,或者说只有进入到一种精神境界来讨论这些问题才有意义。他认为所谓的生和死
就是通过“化”这一方法来贯穿起来并相互转化,办有通过“化”的作用才能真正的打破生和死之间的鸿沟,才能真正的建立起生的世界和死的世界的桥梁。
因此《庄子》才会像苏格拉底一样淡定的面对死亡,因为死亡对于任何人而言。都具有铁一般的必然性,也正是如此的思考死亡的问题,他才能真正的认识到死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