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月之初,从水墨画里徽州走近恢弘壮阔黄山,从壁立千仞悬崖峭壁走近上下五千年历史沧桑。和他们一起第二次踏上这片种满三叶草的土地。
今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我与他们几乎是同时得知这个消息,他们告诉我第一次来看到的只是边缘一角,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今年7月才对外正式开放。
门票80元人民币,7月份所有人免费,要提前在官网预约。人们都想第一时间一睹古城遗址风貌,每天3000个名额很快被预约完。时间不紧不慢,来到8月,我也再次来到这里,从边缘一角来到腹地中心。
1.正是时候
上一次来这里,都是关于春季的印象。而此次,正处于夏季的尾巴,还有一天,就是立秋了。无关时令,什么时候踩上这片历史深处的泥土,都正是时候。
良渚,地处杭城北部的余杭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运河的南端。2007年底,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完整的古城墙基址,总面积达290万平方米,堪称“中华第一城”,标志着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14.33平方公里,分城址区、瑶山遗址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和谷口高坝区4个片区。
目前开放的城址区主要设置了城门与城墙、考古体验、河道与作坊、雉山观景台、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西城墙遗址、凤山研学基地、大观山休憩区和鹿苑十大片区。这个夏天,凤山研学基地和鹿苑尚未开放。
2.这样美丽
仅仅是参观已开放的区域,就令人叹为观止。
就像余秋雨说的那样,“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文化遗址会这样美丽,这样地水草丰美,这样地搭配匀亭。一般的文化遗址展示给我们的总是人们离开的原因一一因为实在不合适生活。可能是气候突变,可能是战争,导致文化遗址上居住的断裂。但是我所看到的良渚是一个可以栖息的地方”。
人们钟情于“绿杨阴里白沙堤”的西湖,必然也会爱上这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源头——美丽的良渚。蓝天白云,湖光疏影,草木繁盛,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干净的,淳朴的,无拘无束的。宛如行走在北欧的乡村,处处透露着静谧与遥远。
整体设计与自然巧妙融合,让人感觉不到雕琢的痕迹。成片绵延的稻田散发着丰收的味道,还有那高傲的白鹭在啄食;青蛙和水鸟藏在莲花盛开的池塘里,一簇一簇的蜻蜓时不时立上水草尖头……
许久没有亲近这自然的一切,不禁迷失在丰富的负氧离子里。这美丽,似在眼前,如梦幻泡影,不显真实。
然而,确确实实是在这里,是在这美丽的中国,是在这美丽的江南水乡,是在这离我那么近的杭城,是在这来过多次的余杭瓶窑。于我而言,真不敢相信,倏忽之间,瓶窑竟变戏法般多了这么一个人间天堂。
3.五千年前
五千年前,勤劳聪慧的良渚人生活在这河网密布、林木繁茂的水乡泽国,打鱼晒网、耕种水稻、琢磨玉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透过脚下的黄泥地,我试图发挥自己所有的想象,良渚人是以怎样的智慧与创造力,以其犁耕的稻作农业、分工精细的手工业、大规模的营建工程、复杂的社会结构、玉器黑陶为代表的卓越的艺术成就,开启了“中华文明之光”。
战国古籍《鹖冠子》记载,“成鸠氏之国……兵强,世不可夺”。可见,良渚文化集团的武力强大,天下无敌。在中国众多璀璨的远古文明中,良渚文明是一颗耀眼的明珠。
反山墓地出土物包括玉、石、陶、象牙、嵌玉漆器等珍贵文物达1200余件,其中玉器占90%以上。反山墓地出土随葬品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制作之精,为其他良渚文化遗址所未见。
发达的稻作农业、大量而精美的玉器、精制的制陶技术、成句子的陶器符号文字资料,以及由墓葬和大型土建工程所反映出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等现象,使研究者们认为它正站在文明的门槛上,已看到了文明的曙光,或者认为它已进入文明社会。
我们是幸运的,在时间的无涯里,以另一种方式与封尘千年岁月的文明重逢。草地上孑然独立的灌木,印在蓝天里,呈现着沧桑与久远。过路的风,从古走到今,捎来年轮的秘辛。烈日曝晒着灌木,曝晒着池塘里的莲花,曝晒着慕名远来的我。
4.时间无涯
乘坐电瓶车环绕遗址一圈。从早上十点到下午两点,也不觉饥肠辘辘。返回的路上,戴着口罩、帽子,包裹得很严实的年轻驾驶员告诉我们,为了保护遗址环境,景区内不提供大型餐饮服务,只在大观山服务区设置了盒饭供应,且数量有限,这个时候盒饭也没有了。
这位年轻的驾驶员问,知道为什么种植这么多三叶草吗?我当然不晓。原来,凡是古城墙的位置,都种满了三叶草。因为三叶草是浅根系植物,对遗址本身不会造成伤害。
这里看不到开发的痕迹,保护遗址与丰美水草的生长并行不悖,一切源于自然,一切归于自然,展现一切自然。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让全世界关注到了这片位于杭城西北部的史前文明圣地。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们陆续来到这里,一眼千年。
突然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是啊,这里不就是人间的桃花源么?古时,渔人甚异之;今时,世界甚异之。
丛草里,嵌有秋日良渚画作,金黄昭示着季节的别样风情。它随着春秋变换容颜,随着十二时辰知日夜,晓晨昏。不曾老去。
而我们,是时间洪荒里的过客,匆匆一生,悄然离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