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K带你了解“空间站背后的故事”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梦想。

而建设航天空间站,一方面代表了航天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又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航天实力。

如今,我国的航天事业已走过60个春秋。

伟大征途背后,既是几代航天人夙兴夜寐、呕心沥血所铸成的不朽传奇,更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所铸就的“通天之路”。

随着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的开展,令我们这些普通人,对航空航天的知识,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英国DK公司编著的《DK空间站背后的故事》,就是以一种图文并茂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场十分精彩的太空旅程。

本书从6个架构着手(太空为家、建造空间站、准备发射、空间站中的生活、工作中的航天员、未来的太空任务),详细阐释了空间站如何运作,勇敢的航天员如何冒着生命危险抵达空间站,以及空间站背后众多科学家献身航天事业的故事。

目前,全世界只有2座空间站正在环绕地球运行。

一为国际空间站,是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由美国和前苏联及其他国家一起合作建造而成;据悉,此空间站的建造和维护费用已超过1000亿美元。

二为中国独立建造的天宫空间站。

那么,何谓空间站?

空间站是人类在太空中的长期基地,航天员一般会轮流去那里工作;也是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的独特环境,以此开展在地球上无法进行的重大科研价值的实验。

譬如,我们看到航天员飘浮在空间站吃东西,这其实是“微重力”的表现。

对于航天员来说,这种状态除了新奇“好玩”,有时也会带来一些麻烦。

因为,太空探索本身就是一种终极挑战。

航天员无论是在站内工作,还是去站外进行太空漫步,都必须将自己的身心能力发挥到极致,他们甚至还会面临许多潜在的危险。

比如,为了执行任务,他们会暴露在有害辐射中,也可能会被太空碎片击伤等等。

如此特殊的环境,空间站又是如何建造的?

早期空间站的结构以圆柱体为主,只需经过一次发射就能被整体卷入近地轨道。

而后来的和平号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则是在太空中分阶段进行组装而成;被称为模块的独立单元,被一个接一个地发射到太空的预定轨道上;接着便是航天员出舱,并利用航天飞机的机械臂(加拿大臂)将这些模块组装在一起。

可以说,国际空间站是人类历史上最雄心勃勃的建设项目——组装过程涉及数十次火箭发射、航天飞机飞行,以及太空漫步。

所以,本书展示了国际空间站内部的基本情况,其中包括了国际空间站结构图、连接的模块、办公区域、存储空间……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航天大事件。

比如,2003年哥伦比亚号灾难,导致了7名航天员在这场悲剧中丧生,航天飞机因此停飞了2年多。

那航天员又是用什么方法实现太空行走?

严格来说,航天员想要“出去走走”,就必须借用“加拿大臂2号”,才能实现从空间站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此方法可节省不少时间和体力;还有,为防止被飘走,他们还需用一根长钢绳将自己系住。

另外,人类要在空间站生存,就一定离不开能量的供给,那空间站该如何解决此问题?

很简单,通过类似于“巨大翅膀”的太阳能电池板,便能实现能量供给。

太阳能电池板是以硅元素为基体材料的器件,能将光能转化为电能;而来自太阳的光能,则可通过太阳能电池板的表面传递到内层,继而转化为电能,供空间站使用,并为存储电能的电池充电。

2003年,中国将第一艘载人航天器神舟五号飞船送入3预定轨道,运送航天员杨利伟执行太空任务。

如今,我国太空计划稳步发展,可与美、俄相媲美,成为世界领先的太空大国。

到2021年,我国天宫空间站的首批航天员,在90天的任务时间里,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实验之后,乘坐神舟12号飞船成功返程,为我国航天技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DK太空站背后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始终离不开“人”这个核心元素。

对于航天科技的发展来说,既要重视航天员的培养,也要重视幕后人才的发展,如科学家、工程师等等。

总而言之,有了一流的团队,航天事业才能开辟出新的“康庄大道”;而未来的空间站,也将担负起人类太空探索的更大使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