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看完了,区别于对待其他一些读物的态度,这第一遍读她,便是字斟句酌。如果把浩瀚的佛法比作马克思主义,那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仁波切这本《正见》就像是高中思想政治里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如果你喜欢佛教,足以帮你解决一些基本原理。入门并且准确,理性兼具情愫。
在暴力的“丛林法则”笼罩下,人类的思想性逐渐退步,动物性不断加重,对于“生死”的空性认知慢慢被“利欲”的感官享受所替代。
儒释道,虽然是祖宗留下来的,但在“快乐”的资本主义思维面前渐行渐弱,而人们逐步陷于“自我”的灯红酒绿之中无法觉醒。劝人向佛,甚至只是机关算尽的觥筹交错中抽身,静静的读两本书,都像良师益友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在我们面临利益选择时会抛在脑后那般,“随心随欲”,“有钱难买我高兴”成了这个新时代的标签。
有一种说法:“看佛教的东西多了,人就没有了动力。” 我是持不同观点的,佛教本身是无神论,并且辩证体系明确,信仰他的人,可谓“弃恶扬善”,从生到死都可以在“空”于“色”的思考中饱满的度过。若是普通佛教爱好者,那最浅显的佛教偈语,对我们的处事行为、言语表达都有无尽的益处。更有益于使人以一种正义、平和的心境去面对工作与生活。
世俗的东西,要还给世俗,因为他们只属于世俗。
智慧的东西,便遵循智慧,因为他们只向往智慧。
这两句话,用佛教的观点来看:
1、(诸法无我)世俗和智慧这两样东西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他们两者是被人们定义的定义。
2、(诸漏皆苦)无论追逐世俗智慧,都是苦的本源,解除所有思维的驱使才是脱离苦的根本。
3、(诸行无常)任何追逐这两者的行为都是无常的,是会随着因的变化而变化的。
4、(涅槃寂静)自我蜕变,会随着以此二者为代表的思维方式的“膨胀——幻灭”而产生,那是一种极为宁静的状态。并且,不会因为追逐某种物体或思维的执念而痛苦。
类似《正见》,就是一本佛教读物,而非经典,相比于《金刚经》、《心经》等经典,我们在读她的时候还有“概念”这个概念存在,就像后世很多人对于道家《道德经》、儒家《论语》的批注。而《金刚经》《心经》这类初、早期佛教经典,是最朴素的早期思想者的思考内容,想到什么便是什么,所以只需诵、读、抄,而无需明其意,其本身也无真实意义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