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你的认知框架?(1)什么是“认知框架”和“意识宇宙”?必读文章

无论你是遵循着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是追随着自己内心的疑问,抑或是身处专业研究领域,要写专业的学术报告、学术论文...

无论你是想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更美妙的感觉,或者为了扩展自己的视野(或学术视野),发现或参与思考目前人类与社会正面临的棘手问题...

这个系列的文章(含括但不限于:构建“认知框架”,了解意识宇宙,独立学习/研究方法、提升阅读体验)都会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的帮手。

这是本系列第一篇,如果你喜欢这个系列,请留言告诉我,或者参与一起讨论。你的所有反馈都会帮助我优化这个系列。

(从这个系列开始,加入了对于其中一些词的更为具体和明确的解释,在一些词后面加入数字(1、2、3...),跟随数字找到文末对这个词在这篇文章中的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全文。)

OK,这篇先来认识和了解什么是“认知框架”“意识宇宙”。如果我们想稍微理清楚一些关于思考、学习、认知方面的运作原理,这是一篇必读的文章。

人的意识,犹如一个诺大浩瀚无垠的宇宙,其中各种能量(情感、思维、想象、判断、怀疑反思、显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等等)在不断地交叉共振、折叠和互相触发。

一个人的认知(包括TA的显性和隐性认知1)就是一个人的世界(也叫“意识宇宙”),这个“意识宇宙”不断地在眼前这个现实世界里,与其它“意识宇宙”、与现实世界中的其它能量(自然界的动植物、人造物质界)碰撞和激发出更多样的频率能量。

上学、读书、学习、工作、成年后的自我教育...这个不断演变、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认知逐渐完善也是一个人的“认知框架”逐渐稳固的过程。

“认知框架”是一个人“意识宇宙”的一套气质模型2,假设把“意识宇宙”比做一个人,这套认知框架就是骨架。每个“意识宇宙”都有着不同的骨架(气质模型)。这套模型的震荡和变化频率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达到巅峰,随着年纪的增长,震动频率由高到低,然后逐渐稳固下来。

意识宇宙里的具体内容直到死都会不断地演变和删减,但是这套认知框架在一个人30-35岁之前就已经确定下来,甚至更早。

任何遗传与天生的部分,这篇文章不谈。这里谈所有人都能做的“后天部分”:

—什么是“认知框架”和“意识宇宙”?(了解当人处于“学习和认知”活动时,我们的意识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

“认知框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主要指“认知生态树”——“认知细胞球”——“认知网”这三样东西。“意识宇宙”内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认知网”

(⚠️注意:“认知框架”和“意识宇宙”不区分你以什么方式构建认知(是看书还是不看书),不区分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只要属于智人,以下内容说的就是你。)

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无论是书本理论还是实践经验)类似一棵“认知生态树”,说是树是为了方便理解,其实它本身是一条基因链🧬。由三个模块和一个驱动力组织起来共同发生作用。


三模块为:输入(信息摄取)+转化(交互过程)+输出(说或写)。

先说“驱动力”,它是整套系统运作的内部引擎,是根本的动力来源。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可以稳定最好长久提供能源的“驱动力”,这点因人而异,有的人靠热情、有的人靠好奇、有的人靠兴趣、有的人自己冒出问题不得不解决、有的人靠任务(比如考试)、有的人靠结果奖励(比如上好学校为了混的更好)...驱动,大家都有所不同的侧重,但经过观察,那些能够长久保持前进动力的人,往往自身包含了以上所有或者大多数不同的驱动力,但主要是以问题、好奇和热情驱动,这样的驱动力远程力量明显更足。

三模块+驱动力,它们平常的运作逻辑是这样的:

用问题驱动举例:假设一个人自己内心总有各种问题想要搞清楚,那么这就是引导和驱动它的核心力量,经由这个问题意识,ta开始去寻找各类书籍/知识/信息,或者参与一个项目,做一份工作等等,不分理论和实践(输入),然后结合自身对问题的看法和感受不断地与这些书籍/知识/信息交互(转化过程),再将转化得到的阶段性成果(看法、观点)总结出来(输出),可能写成日记或是小短文抑或是一本书、一首诗、一件艺术作品等等,或只是将其叙述出来讲给别人听…等等,都是输出。可以看作是这棵树的树叶和果实,这部分是可以被人看到的,而四环节的运作只有自己知道。

“三模块+驱动力”构成一个人的“认知生态链”,每一环都需要是健康的,可以流通和运作的,这条生态链才能生生不息地循环起来,所以这四环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环,一个人的学习和思考都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僵化闭塞或狭隘浅薄,或萎靡不前、动力不足。就像血管被堵住或者新陈代谢慢得像蜗牛爬一样。

怎样才算一棵健康的树?

1、“输入”就是我们摄取信息和知识或者是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学习一门语言或者一个概念等等都是在输入,它是一道门,最重要的是这道门是否是打开的,在最初接触新信息时能否不带偏见。

2、“转化”是你与这些新知识或新经验产生交互的过程,你对它思考和感受地越是彻底,越是对信息或经验做主动地处理,转化过程就会越好。

3、“输出”最重要的是是否及时,如果你转化获得了一些看法、感受…不把它及时输出成一个实体物,它就无法在现实世界留下一些什么,就无法在将来可以回看,从而对将来的你的驱动力或者对这类问题的再思考产生反哺的力量。因此输出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会反哺驱动力以及所有环,缺少输出,大多数的输入内容都只是过眼云烟,如果缺少转化的话,那就完全是一种自我欺骗了。

这棵树是小树苗还是大树都不是最重要的,其中的每一环如果还不强也不打紧,最重要的是它们是完整存在的,是可以运作的,可以使能量流通起来,形成一个循环,循环是最重要的,只要真正地形成了良性循环,再弱的小树苗也有长成苍天大树的一天。

经由这个过程,无论这个人在社会中担任什么角色,做什么工作,处于什么职位,是外卖员、是白领或是艺术家、学者...在以上这个过程里,TA都种下了一颗有机且完整的“认知生态树”(这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结合时间的力量,给自己嵌入的一串基因链⛓️)。

然后许多个“认知生态链”组织起来,结成一个“认知细胞球”:这个认知球是由多条相关的认知生态链连结在一起,互相碰撞、刺激、共生形成的,例如理解“存在主义”这个哲学概念和理解“1+1=2”这个数学公式,在理解它们的过程中,都经历了整个认知生态树的四环节,但是生态链也有非常庞大和复杂的和非常简单和基础的这一区别。对“认知生态链”和“认知细胞球”之间的互相演变,是辩证去看的,需要基础的认知链集结成认知球,认知球又会不断组合成更复杂的认知链。没有绝对的先后。

等到认知球长到一定程度,与其它认知球连结,激发、共生,这些大大小小的“认知球”不断地连结彼此,越来越多,开始织成“认知网”

这个“网状结构”也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之前在“中西思维方式差异”那篇文章里,提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更倾向这种“网状结构”的。这种思维方式最明显的特点是它的“全局性”和“远见”,更注重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连结关系,拒绝将世界割裂来看。

以下仅以理论信息中的“语言”为例(其它类型信息输入,包括实践经验…也都是这样一个过程):

假设一个人内部已经存在下图这些内容,当看到与语言相关的内容时,TA的认知库里其它如中式思维、英语思维、中国哲学-诸子百家-儒-古代的孔孟-现代的牟宗三/徐复观…等等认知球都会亮起来,随时准备与新摄取的语言类内容做链接,越是与新信息强相关的球越亮,弱相关也亮,只是光线较弱。如此,球与球的不断链接、彼此激发共生,织成一道又一道“认知网”,这也是学习的本质工作,就是不断织网的过程。

在这样的成长过程里,对“认知生态树”—“认知细胞球”—“认知网”不断修正和调整以及不断扩大完善,一个人就可以将自己的“认知框架”在以上一连串以上的循环中,使之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和强大。最终,探索到那早已存在自己体内但一直沉睡的浩瀚的“意识宇宙”。3

今天,我们看到的学者、研究者,无论是多么顶级的学者大师,都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由一个普通人出发,从0开始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而这个过程不是完全安全无虞的,在认知框架不断长大的同时,偏见和谬误也在茁壮成长,所以它需要匹配一个同步成长的“反省机制”,也是这套认知系统中的“刹车机制”(这是另一个话题,这篇不谈)

人真正感受到的,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客观世界,虽然知识大体可以分为2种:1、科学类客观的知识,不因为个人原因发生变化或转移,具有全普世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各类数学公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主观类价值知识,会因个人原因发生极大转移,价值由个体主观来定义,只对个体发生直接作用(例如人文学科,艺术、哲学等)

但不论是哪一种,一个人真正直接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意识宇宙”,站在知识的角度,确实有2个大类的知识,但是站在主体的角度,TA对世界的感知本身是对自我的“意识宇宙”的感知,在这个意识宇宙里,信息知识的主客观与否根本不分离。

1、「“显性认知”和“隐性认知”」:认知指的是一个人去了解一件事物,进而产生自己的认识的一个过程。但认知活动所认识到的事物,不全都处于自己的显性意识层面,也就是说一个人对其它事物的认识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无意识、被动摄取的。这部分被无意识、被动摄取来、被动感知到的内容会归到一个人的“隐性认知”里去,你平常察觉不到它的存在,也没有对这部分信息作主动的处理,但它们在那里,时时刻刻都在影响你。

所以一个人的世界中,除了那些自己能感知到、有所知的事物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不自觉的内容,无法用语言形容出来。这是一个人认知世界的“暗部”,不清楚会因为什么事情和境遇被触发。

2、「“气质模型”」:每个人的“意识宇宙”都有一套自己个人的DNA代码,这套架构在暗处决定了你会被谁影响,会喜欢什么,会被什么事物打动,看什么电影会流泪...,更重要的是你的核心生存动力来源是什么?这个“气质模型”的生成不可避免地强烈地受到一个人先天的因素(遗传、成长环境、家庭氛围...)的影响,但是,自己也可以给自己塑造“气质模型”,尽管这非常难,但这部分就正是一个人生而为人的“主体性”。另外,后天的塑造也并不是说逆着自己的人性和本能来,相反是了解、深入地了解它们。完全“因材施教”。

3、「最终,探索到那早已存在自己体内但一直沉睡的浩瀚的“意识宇宙”」:“意识宇宙”并不是被我们创造出来的,而是远在我们出生之前很久很久,它就已经存在。在开始这一生的时候,它跟随我们一同来到这个世界,但有可能一直处于沉睡状态。这一点很复杂,开启和挖掘到的广度和深度,是完全因人而异的。可以把它想成宇宙的暗物质,我们的所有认知活动不过是努力地企图照一束、两束、三束光进去,慢慢照亮这个世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723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003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512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825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874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841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812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582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033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309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50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58评论 5 34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89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0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609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440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357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