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差大臣》的故事讲了俄国某小城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微服私访的消息而惊慌失措。误将路过该地的彼得堡小官吏、纨绔子弟赫列斯达柯夫当作钦差大臣,从而上演了一幕充满讽刺性幽默的黑暗腐败的官场丑剧。
年的时间,这一切都显得无比正常。然而实际上这个小城中却是另外的一种景象,市场老奸巨猾,慈善医院院长贪占公费,邮政局局长整天以拆他人的信取乐。这样的结构背后蕴藏着道德与实际潜规则矛盾的张力,一方面实质上是一个以晦暗法则以权谋私,穷极无聊的世界,另一方面其中的每一个人都用一套理由来构建一个光明美好的世界,就有如,市长一直提到的“上帝与我同在”在说到福利院的款项去处时,严厉叮嘱身边人要说“本来已经建好了,只是被一场意外的大火烧掉了”。这样的张力也为后来的荒诞发展埋下了种子。
而故事明明看似是一个外界因素引起全盘崩溃的情况,为什么说是内向突破呢?原因是这个外在的因素,但是却是一个与内部拥有相同精神内核的人,赫列斯塔科夫本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他吃饭拒绝付账,在发现自己被当作钦差大臣而受到礼遇之时,也是将错就错。这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让我们知道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原来的那个矛盾的世界,也整个崩溃的过程也是因为这个结构内部的人为了解决这种矛盾而主动打破的过程。
整个过程我们看来是荒谬的,作者也配合这一点采用了狂欢化的语言,比如大量的市长本人琐碎无聊的自白,市长夫人与市长女儿争风吃醋为了讨假冒的钦差大臣的青睐。但是更为荒谬的是,整个故事一本正经的展开,身在其中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认真分析,自以为聪明绝顶,完成这样的故事。
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整个平衡的完全崩溃,我看到的是在所有人知道真正的钦差大臣到来之时,每个人有如惊天霹雳。实际上最终的处理让我总觉得欠缺了一些东西,可能是中西方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我认为能够讲明白这个结构的可怕之处的,并不是其崩溃之后的碎片,而是其自我说服重新轮回的自愈功能,永远处在一个循环之中。
剧烈的震动最终还是要归于麻木与平静,没什么人能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