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翻译:
有子说:“给人承诺,要适宜恰当,许下的诺言才能兑现。对人恭敬,但要合乎礼,才可免受耻辱。有事依靠亲近的人,(这种做法)也可以参照学习。”
注释:
近:符合,接近。义:此处同“宜”,适宜,适当。
复:兑现
远:远离,避免
因:依靠,凭借。宗:参照,仿照,学习。
导读:
说话做事时,先自我检点一下:说的话、许的诺合乎事宜么?有没有超越客观条件和自身的能力?如果适当,当然可以兑现;否则就变成说大话,说空话。说话要留有余地。
对人要恭敬,但不能超过了礼的范围,比如,恭敬领导,总不能超过对父母的恭敬;爱宠物,不能超过爱亲人。这也是礼。“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可以和上一章“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对看。
有什么事,找信得过的人,亲近的人。这是一般人的通常做法,我们也可以照此办理。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小心,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请教,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注释:
就:靠近,接近。
导读:
食求饱,居求安,是人的正常生理欲求,并且正是这种欲求,以及这种欲求的永不满足,不断升级,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甚至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
但孔子这里所提倡的“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仍然有重要的价值。因为我们还有心灵的追求,追求知识,追求自由,追求真、善、美。为此,就必须节制物质欲望,因为“欲壑难填”,如果要等到物质欲望满足了,才来从事精神追求,那就永远也没有这一天。
“敏于事而慎于言”,并不是要我们在大是大非面前沉默不语,而是指说得少一些,做得多一些。
成语——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慎于言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骄横,怎么样?”孔子说:“可以算是好的了。但还比不上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等等一样,先切料,再锉糙,再雕琢,再磨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已知的事,你能举一反三,明白你原先不知道的事了。”
导读:
这里主要讲了人格三层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对一个正直人的起码要求。假如一个人“贫而谄媚,富而骄横”,那是什么样的人呢?这就是做人的两种层次。
但孔子还指出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无谄,无骄,只是对不良人生的否定与拒绝;乐道、好礼,则是对道德人生的追求与实践。一是消极的拒恶,一是积极的行善。
所以,子贡马上就联想到了《诗经》中的句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的道德修行就如同琢玉:先切,再琢,再磨,一步一步趋于晶莹剔透的造化之境。
子贡能从《诗经》中悟出人生的道理,举一反三,孔子表扬他。
成语——贫而无谄 贫而乐道 富而无骄 富而好礼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
孔子说:“不要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当担忧自己不了解别人。”
导读:
人之不己知,是人之不学,我们无需操心;己之不知人,是己之不学,是我们要深以为戒的。
相关句子
学而篇第1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宪问篇第30章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卫灵公篇第19章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