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为何家会伤人》,里面有些话引我深思,所以记录下来。从我个人来说,有的话是与我的经历体验吻合的,有的我并不确定。经常和一些人讨论起这个话题,也有一些朋友会让我从“心理学”帮她分析一下对象的种种行为,这真是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我也只是浅浅的理解。
我们按照“理想父母”的原型去寻找恋人。恋到深处,我们会变成孩子。但有好的孩子,也有坏的孩子,而无疑问的是健康的家庭更有可能会养出好孩子,不健康的家庭更有可能会养出坏孩子。(健康的家庭和完整的家庭是两个概念)
恋爱是我们唯一可以自主选择的和一个人建立亲密关系。我们如何选择自己的恋人,其实是按照“理想父母”的模样来选择,并不是按照现实父母的样子去选择,现实父母有许多我们不认可的地方。某种程度上,恋爱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复制。
过去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很多时候,我们刻意去寻找与父母不同的。但实际上,恋人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却常常是他(她)与父母的相似的地方。
一见钟情就是恋上“爸爸”或者“妈妈”
一个孩子对妈妈的总结:她是很好的领导,很差的妻子,独裁的妈妈。她很可爱,也很可恨。可爱的是她让我有依靠。可恨的是,我没有自由。
妈妈的座右铭:“我不理会感觉,我只解决问题”。
评价:这种方式在公司里可以“快刀斩乱麻”,并且,工作上的核心是利益,只要利益上处理得好,感觉的确不是特别重要。而家里是讲感觉,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利益已退居次要位置。
与妈妈的“分手”:出生1个月,正常自闭期,2个月到6个月左右:与妈妈的“共生期”。6个月到36个月大分离期。自己是自己,妈妈是妈妈。
人生的三次分离:1.分娩,与温暖舒适营养的摇篮分离。2.与妈妈的“分手”。3.与家分离,爱家,但又喜欢独立。成熟的分离是享受亲密,同时也享受距离。
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