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9 周一
*和孩子聊天,孩子说,“老妈,有时候,我自己很嫌弃自己。会觉得自己可不好,明明知道什么是该做的,可就是不想动也没照着做。我会觉得,自己怎么这样啊?”
孩子低着头说着,并没有看我。但我猜测得到,他脸上估计有失落,自责的表情。我也听得出,他语气里有挫败,还有一点无力感。
*我伸手,握住了孩子的手。轻轻的摇着,什么也没说。
没过几分钟,孩子抬起头,脸上的表情明朗了起来。
我拍拍他的手,来了句,“我也是这样的。有时候,觉得别人怎么都那么好,我比不上;有时候,觉得自己怎么也做不到达不到我理想中自己的样子。有时候,觉得自己说的话做的事,怎么那么没脑子…所以,很多时候,我也会自己怪自己,嫌弃自己呀。”
“那你嫌弃自己之后呢?你不难受?”孩子急急的问。
“难受啊,我嫌弃自己的时候,有时候特别烦,特别想发脾气找事儿。有时候呢,就不想搭理人,不想说话不想做事。有时候,就想,随便吧,就这样吧,干脆就不努力了。…”
孩子点着头,“我也这样想过做过。可是,这样想这样做了也还是不舒服啊。我给你说吧老妈,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调节的。好像过一段时间,有时候长,有时候短,我就又有劲儿了。”
“呵呵,我也是这样的。”我冲着孩子眨眨眼,“咱俩还真像。”
我不知怎么,又加了一句,“说不定别人也是这样的。有时候可自信,觉得自己挺好的;有时候又可自卑,觉得自己哪哪都不行,不如别人好。有时候可有劲儿,可愿意积极主动的去做事;有时候又可没劲,该做的就是不想干,不能去做的,就想放纵一下。”
孩子笑了,“那看来,大家都差不多,都没毛病。”
“嗯,很正常,没毛病。”我点头,郑重的附和到。
孩子又东拉西扯说了几句别的话。我明显感到,他的心情,比刚才,好像好多了。
老公对孩子来了句,“你看你妈,现在你说啥,她没那么大惊小怪,那么焦虑了。”
孩子冲我比划了个“赞”的手势,像我平日里说他的口吻,“有进步,还要继续努力”。然后,回他自己房间了。
(说实话,平日里,我这么对孩子说的时候,没觉得这话有啥毛病。今个儿自己听了这话感受感受,有点理解了孩子说的,“老妈,你能只说前半句不?”的意思。
也是,一句“有进步”,表达肯定赞扬就足够了。再来句“还要继续努力”,就有点“还不够,又提要求”的意味,不仅画蛇添足了,反倒还使得“肯定”的效果打了折扣。
我真是又捡到“宝”了。以后,直接单纯的表达认可肯定就好,少提“附加要求/条件”,这样会让人的感受更好。)
*你别说,要不是老公说我这回没那么“大惊小怪”,“焦虑”了,我自己还没明显感觉。
老公一说,我想想,刚才心态上,我的确是比之前有进步,孩子说的(尤其是问题,困扰这样的话题),我没有那么慌乱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了想,
一是,我前些天在小打卡上,看了有关“自我嫌弃”的相关内容,对这个有了一点认知,也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引导。
二来,我自己也有“自我嫌弃”的时候。和朋友交流过这样的话题,知道她们也有。
所以,对于“自我嫌弃”,我知道这很正常,不是只有孩子是这样的,也就没那么多担忧焦虑了。
(看来,我们很多的担忧焦虑,其实与别人怎样了,发生了什么事没多大的关系。而是与我们内心里的对此不了解,没把握,不确定,负向解读等有关。
所以,当自己“担忧焦虑”时,别急着去解决所谓的问题,事儿,别只想着“要是我/他怎样怎样”就好了;而是看向自己的内心,看看是什么引发了它。)
*我又把小打卡里,关于“自我嫌弃”的内容,翻了出来。自己再看看,有机会了,可以和孩子分享一下。(当然,不能以说教的形式给孩子说。有机会了随意聊天时说说,可能孩子还会听听吧。不过,也不用抱(一定要给孩子说)这样的目的。也许,孩子自己会有他的途径,获得他需要知道和了解的。
一旦我有了目的性,刻意去说教时,反倒容易让人抗拒。)
*摘自小打卡
嫌弃自己,多半是和别人比较后自我否定导致的;
(我觉得,还有,或是未达到自己的理想化,未按照自己的标准,没有满足自己的期待…有时候也会产生自我否定,自我嫌弃)。
自我嫌弃,其实只是改变的一个动力。
自我嫌弃是大多数人的常态,没有什么不正常。因为我们总是无意识的会和别人做比较,或者拿较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自我嫌弃之苦,是停留在了的第1步,没去到下一步。
1-不停的发现自己不够好。(自我嫌弃,否定自己)
2-,允许现阶段的自己,比起自己的目标来,就是不够好。
3-对于自我的信念:相信自己在以后可以变得好。
4-不停的找方法让自己变得更好。
(“自我嫌弃,否定,自责……”这些都很正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促进我们有动力“自我改变,不断进步”。
接纳当下的自己;相信自己可以有进步;然后,不断找方法,去践行去试错纠错,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这样的三步,才是真正能让自己“自我改变,不断进步”的步骤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