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导读读本,亦可作为文化史的评论,应该时常翻阅,静静的深读。更应该作为每个中国人的案头书,随时阅读、品味。
它让我意识到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如此的浅薄。中学学习的那些历史纪元(夏商周……元明清)看起来就像是画册上标注人体部位的标签,是那么的模糊而不真实。《中国文脉》让我看到了中国的文化历史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的活动记录,而不是一个个纪元的标签。
以文脉为线索,贯穿神话活动,连接近代的文化人物。我看到了一个个健康的历史形象站起来了,他们是那么地清晰、那么地伟岸,让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这群历史上的文化人可以成为追随的偶像而长久地存在于我心中,自此不再孤独。
严肃而又神秘的遥远故事,惜字重纸的故乡人,癫狂而呼的登山问道人,与多人绝交的打铁匠,唐朝那几个美男子醉酒于诗的聚会也被作者想象的那么浪漫,就连他们的冤屈过程和结果也让人捏了把冷汗,真想如作者一般骑马踏行于那几位诗人曾经醉酒的地方。
宋朝的乱让人无法解说,但作者寥寥数语却牵扯出了五代十国,再让那乱麻一般地动荡社会落于几个文人的执笔之下,似乎就不那么乱了,宋朝因那几个文人而被人记忆。
陆游、辛弃疾的诗词总是那么健硕,作者的品行必是相当的高洁。因为作文也是一种做人,我们总喜欢选择与自己性情相近的人来评鉴,每一次的评鉴也是与自己灵魂的一次平易而深刻的对话。
止杀令是一种江湖武林中话,但作者借助一个异族男子耶律楚材的生平故事让它也成了一个能挂在历史长廊上的饰物。长春道人丘处机便在这个陌生人的引荐下,70多岁的高龄还不远千里面见成吉思汗,三个月的布道修行就平息了一场影响半个世界的战争,并且让止杀成为了最高统治者的一种德修。
谈到科举考试,我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影视剧中的那种书生赶考、雷雨之夜遇到鬼狐之类的情爱故事。但是,先生却讲清科举的利弊、兴起与废止的原因,也说了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王维等几位大诗人的入选人才库时的有趣故事。这些故事好似就发生在身边,让诗人在我心中活得更亲切。
读完这本书,我才觉得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何等的肤浅,最早的诗经未曾听说,诸子百家也未去了解,司马迁的史记没有拜读过,唐诗宋词更加没有欣赏过,明清四大古典小说中讲述的故事也是知之甚少……
突然,觉着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有些惭愧,文化之魂从来都不曾摸着边际。于是,又一个买书屯书的计划开始了,虽有些盲目,但总算不至于太过迷惑,而慢慢将自己埋葬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之中。
2017.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