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同仇日,间关百战时
-读《碧血剑(上)》有感
矫矫金蛇剑,翩翩美少年。
金庸的武侠小说,之前大都是只闻其名,未见其文。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副并不工整的对联也就是金庸武侠小说精华的缩影了。从小对郭靖,黄蓉,杨过这些名字都略有耳闻,但究竟是个什么故事,却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我于碧血剑,渊源或许要从初高中那段时间。可能是朱奎跟我不知道因为啥讲起了金庸,讲起了他的书。主角袁崇焕之子-袁承志的这个身份设定,极大勾起了我的兴趣。因为是明朝末年!十分契合我这个人的两大爱好:军事,历史!动乱的年代往往是最精彩的时代,太平盛世的权利斗争,尔虞我诈,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有些拖沓无聊。三国,中晚唐,靖康耻,南宋,明末,清末,动乱的年代酝酿的是激荡的风云 ,也是我最喜欢研读的历史部分。
再者当时可能是收了《明朝那些事儿》的影响,对明朝有着莫名的好感。毕竟是最后一个汉族王朝,科技文化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年代。当然这本书因为带入了当年明月的主观意识,所以对明朝整体上是推崇的。这一点的话,对小孩子的辩证历史观的形成可能有些不太好的影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愤青思想也会随着人的成熟而逐渐减弱吧。
再回到碧血剑,这本书的题目给我一种莫名的好感。碧,玉的颜色;血,红色;碧血剑这三个字在我印象中是那种像鱼肠剑那样的玉色剑。然而却是一把弯弯曲曲的金蛇剑,其上有隐隐碧血光泽,因此得命。
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设定在明末,满洲鞑子虎式耽耽,闯王在内部消耗着明朝最后的元气。袁承志抱着父仇,率众起事,杀昏君,抵外辱。当然金庸是按照历史事实来写的。1644年,清军入关,闯王兵败如山倒。所以袁承志刺杀皇太极皇太极肯定失败,他也不会杀了崇祯为他爹报仇,因为崇祯是煤山自缢死的。至于后来的远征海外,打到文莱那一块,我到还是有点期待的,想看看金庸是怎么写这一段的。
武侠小说其实大篇幅都在练功,打架,好几回几十页可能就在一个地点,打来打去而已。要是老是看主角带着光环放神功,也没啥劲。套路大都是,主角遇到了很牛逼的师傅,啊,师傅教你一套好牛逼的武功,学到了很多,然后又细细琢磨又参透不少。然后出去打,别人以为你很垃圾,啊哈,其实你很牛逼!然后越来越牛逼!最后发现全武林就你最牛逼,那些人那么多年武功白练了!
所以对前几回我看的不是那么起劲,因为袁承志都在学一些牛逼的武功。而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在看书前看了邵氏的电影版《碧血剑》。
电影版只讲到了袁承志击败温家五祖,带着青青离开,而且还修改了不少部分,毕竟电影时长限制。倒是电影里青青的扮演者-文雪儿,现在想想,选的还真是不错。青青的雪白娇嫩,活泼洒脱,演的还真是恰到好处。那部电影我觉得大家应该没兴趣看,老片子特效,场景十分尴尬,但我就是喜欢这种老武侠片,看着很尬,但是有种莫名其妙的快感,这也是我的一个恶趣味吧。
金庸今年都九十多了,老爷子也是经历过抗战的人,家国沦丧之痛也是经历过的。都说上世纪香港片子的爱国气息很浓厚,我想老爷子写的小说也是这样。袁承志之后肯定要跟清朝打,而且上篇的后几回,袁承志的深深家国之情已经很明显了!带着绿林们杀清军,高吭:慷慨同仇日,间关百战时,想要行刺皇太极。下篇写的大概就主要是跟清军的作战了,因为明朝必亡,闯王必败。
越往后看越吸引人,因为它的情节开始起伏了,当然也是因为电影没演到这。国仇家恨,爱怨情仇,且看我们的袁承志在这片激荡风云中,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_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