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至15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城市发展锚定了方向,明确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强调“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建立健全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作为基层干部,我们既是城市建设的“规划者”,也是群众利益的“守护者”,必须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将正确政绩观融入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书写人民满意的城市答卷。
正确政绩观的核心,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坐标。会议指出,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这意味着干部的政绩必须体现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上。例如,推进城中村改造时,不能仅追求“拆建速度”,而要关注居民安置是否妥善、公共服务是否配套;建设智慧城市时,不能止步于“数据堆砌”,而要解决群众办事难、停车难等实际问题。倾听民意:通过“市民服务热线”“社区议事会”等渠道,将群众需求转化为政策导向,避免“拍脑袋决策”。民生优先:在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优先解决“一老一小”、医疗教育等民生痛点,让城市更新更有温度。
破除“唯GDP论”,构建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会议强调“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求干部从“注地皮、拼数据”转向“重质量、拼内涵”。当前,一些地方仍存在“重显绩轻潜绩”现象,如盲目建设地标建筑而忽视地下管网维护,导致“反复开挖”问题频发。对此,需建立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长期效益”为核心的考核指标,将韧性城市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等“潜绩”纳入评价范畴。实行差异化考核,针对资源型城市、生态型城市等不同类型,制定差异化考核标准,避免“一刀切”。建立全周期跟踪机制,对城市更新、生态修复等项目进行“规划—建设—运营”全流程评估,防止“重建设轻管理”。
锤炼“三种能力”,锻造新时代城市治理铁军。一是系统思维能力。城市发展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干部需统筹“大中小城市协同”“产城人融合”等全局性任务,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例如,在推进城市群建设时,既要注重交通互联,也要协调产业分工。二是攻坚克难能力。面对城市内涝、历史街区保护等难题,干部要敢于创新。如借鉴“新加坡模式”完善地下综合管廊,或探索“微改造”留住城市文脉。三是风险防范能力。严守安全底线,既要防范超高层建筑安全隐患,也要警惕“房地产化”倾向对城市韧性的侵蚀。
制度保障,让正确政绩观落地生根。一是严格落实激励机制。对在城市更新、生态治理中表现突出的干部,给予职级晋升、荣誉表彰等激励,树立“实干者得实惠”的导向。二是探索容错纠错机制。为探索性改革“松绑”,如允许试错城市更新中的创新模式,保护干部干事热情。三是加大监督问责力度。对“形象工程”“数据造假”等行为严肃追责,形成震慑效应。(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委组织部骆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