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观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着重强调要引导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践行正确政绩观。这一要求切中要害,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指明了干事创业的方向,对于推动地方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践行正确政绩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是增进人民福祉。吉林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重要政治责任。当地领导干部积极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通过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做活“粮头食尾” 等文章,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升群众生活质量。这种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做法,才是正确政绩观的体现。只有把人民的 “急难愁盼” 问题解决好,让群众在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践行正确政绩观,要聚焦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对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再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吉林在产业发展方面,坚持守牢实体经济根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优势产业壮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利用特色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一系列举措都是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努力,摒弃了短期功利的发展模式。党员领导干部应以此为借鉴,立足长远,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践行正确政绩观,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和工作导向,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制度明确政绩的衡量标准,把群众满意度、民生改善情况、可持续发展成果等纳入考核范围,避免单纯以经济指标论英雄。同时,完善权力配置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防止干部为追求政绩而搞形式、走过场。对那些坚持正确政绩观、真抓实干的干部给予表彰和提拔,对政绩观扭曲的干部及时纠正和处理,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让正确政绩观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中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