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7点,我准点起床,穿了休闲裤,发现没拿皮带——失误。准备用电动剃刀剃剃胡子,心想不会没电吧,还真嗤嗤两下就不动了,无语加无奈。
篮球鞋、灰白色的休闲裤,白色的紧身内衣,后面还有个棉帽子的驼色外套,没啥搭配可言,头发也是略有凌乱,现在理解了人家说我为什么不像个老师。
出门7点半,有点赶,只好打个的士,亏我昨晚还步行探路呢,瞎折腾!一路啃了三个小面包,7点50抵达了考场。发现同专业的两位同学已在等候了,还是很重视的嘛。很快,我们四个同专业的就凑了一块,算上我,两男两女,算是均衡,不像大学本科时,我这专业,三十多个女的、才八个男的,比例严重失调!
重要负责人李老师让我们按专业坐4排,每排约20人。面试两项:综合能力面试、英语口语面试。按抽签顺序,顺数第一的,先面试综合,而倒数第一的,先面试英语。如此一来,更是加大抽到中间顺序的好处:一方面有数据说面试排第八左右的人容易得高分,另一方面也可以老早就结束面试啊。在这“指导思想”下,我故意在抽签环节中抽了个靠中间位置的。果不其然,第12位,很理想!
想起了一个奇葩的面试:说有一个面试官为了从一千多份简历中,快速选人,什么都不看,直接对半分,就把五百多份简历给扔了。人问其故,面试官说:“我是不会用一个没运气的人!”感同身受~
大概九点,就有人从面试回到候考室。带头冲锋陷阵的战士啊,现在“荣归故里”,我们那是倍感“亲切”……嘻嘻,赶紧凑上去探探“敌情”。听说综合面试,是和五位导师面对面,还有一台摄像机在旁边录像。说来也怪,一听到有摄像机,我更是倍感亲切。大学去顺德北滘一中实习那会,我组织了一次班会,自个还专门拿学校的摄像机拍了自个上班会的讲话过程。那段视频现在还保留着,也就那时,上课穿着一身正装、西装革履的。有个坐前排的男生还颇有底气地说我,那衬衣是啥啥牌子的、皮带是啥啥牌子的——很是专业的样子。而我对这牌子,一窍不通,深表佩服,行行出状元啊!
估计九点半,英语口语先轮到我去候考。在前面刚考了的同学的指引下,拐了两个弯,看到一个女生在考室门前等。稍稍交流一下,就把自己的心思切换成英文模式。在这之前两天,我还在我带的班级里,当着我学生的面,试着用英语作自我介绍,口齿不清、吞吞吐吐、太差强人意了,现在得好好重视这个问题。
我在脑海里把昨晚写的自我介绍回忆一遍,再稍加修饰。这时来了个戴眼镜、高瘦白净的男生,问了我一个问题。我说:“I don’t know.”完了他“哦”一下,补了句:“I don’t know,either.”回头自个想了想,这里他不该用either,而是用neither吧——切换语言模式验证过关,自我点赞!
等待总是漫长的。好些时间,里面的女生才出来。我进去,教室空旷,中间就一个长桌,一个年长的女教师坐长桌一边,边上坐着两位女生(没办法,估计我年龄比她们大,就不叫师姐了),有一位在笔试监考时见过。女教师对面有一张椅子,靠边摆着一台摄像机。
走进,那女教师一开口就是用英语加示意,不带含糊的:让我坐下、先自我介绍。这个嘛,我有备而来,先用英语说我有点小感冒,希望没有打扰到老师您。老师也点头表示理解。前面两三句说顺了,后面就渐入佳境,那老师接连点头。再看看旁边两位女生,,也有在认真听的样子,心里更多了几分自信。完了那老师问了两个日常生活的问题,如你为什么选择广州大学,这个不难,瞬间觉得这老师:和蔼可亲、接地气!
然后,她把一张纸递给我,让我朗读里面的文章,并评价。我粗略浏览前面两行,好多单词不会啊。但有什么办法呢?只能埋头、硬着头皮去读。效果可想而知,中途我都不敢抬头去看那老师——惭愧!
好不容易挣扎着读完,老师来了句,让我评论这篇文章。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我唯有重新拿起文章又看了看,越看越陌生。只得向老师摊牌:“I can’t understand this issue.”那老师的脸色变得凝重,直接让我总结文章,不带这样的吧?您可是我心目中和蔼可亲的形象啊。
我苦撑着重新拿起那份文稿,看了又看最后一句话,老师在催促。我只得把最后一句的两个关键词组和她说了一遍。她又问了一个专业性的问题,有个关键词我实在不会,硬着头皮问那老师是什么意思。未果。她又问了个关于教育公平性的问题。这次算听明白了,可是一下子又不知道怎么用英文回答了。生硬地挤出了几句生硬的英文,没了底气。估计她知道在我这,也问不出其他问题,示意我可以离开。我心里有了那种很久没有的感觉:
60分万岁!
回到了候考室,综合能力面试刚好轮到我,而导师们也刚好中场休息回来。不错,就喜欢他们“焕然一新”的感觉。透过门缝,我看了这边考场是办公室临时用来面试的。人齐后,助理让我进去。茶桌前摆着一张空凳,五位导师三个方位围着,侧边一台摄像机。估计是我有在英语口语被“压抑”了的经历,一下子就放松了很多。再说,大家都是老师,再怎么也是“同行交流”,真想不出有什么紧张的理由。
见面相互问好后,一位导师主动让我坐下,和英语口语相似,也是先自我介绍。
老生常谈了,基本信息介绍完后,我调侃一下,说我是在职教了四年书的老师,来这看到那么多的大学生,一说到我是老师,他们都觉得我不像,郁闷啊,我那四年是白干活了。有个导师估计也很是好奇,拿起桌上的资料看了看,表情有点小“灿烂”。
自我介绍完毕,导师提问,第一个问题简单,具体我忘了。第二个有点难,说两会中提出了倍感关注的关于教育公平性的问题,你结合本专业教育技术学,谈谈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或作用。我还真没想过这问题,表示这问题问得真好,迅速搜刮脑袋。扯了一下自己从教的那个地方的教学设备不齐全,又扯了一下教师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说我们这教育技术学专业能很明显地反映出这不公平的问题,最后感觉有点偏题了,就来个总结概括。
事后和其他人交流,反复想了想,这问题我真心回答不好。应该从本专业的性质:为了更好地优化学习;先要注重学习效果效率,再兼顾教育公平性的问题,这好比先富带后富、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久的角度会更好。这也验证我们很多考生共同的问题:在考时糊里糊涂,事后倒心如明镜似的……
此外,导师问我做了什么样的作品。我把大学时课件比赛的事、用了什么软件和导师们说了说。还问我平时有没有读什么本专业的文献之类的,具体谈谈。后来和其他考生聊了聊,这个问题几乎是必问的,我自己坦白:没怎么看;倒是比较喜欢关注一些最新知识,如我一直都有看的知识服务手机“得到”APP,了解了一些前沿的知识、学习技术。感觉这个回答,有点逃避问题的嫌疑,看导师怎么评判吧,我确确实实觉得这个比那些文献好看、长见识。
回答完毕,我看了看五位导师,估计他们已经有定论了。示意我可以离开,道了谢,离开了考场。看看时间,才十点多。确认可以离开考场后,感觉还是有点不舍。和那些还在紧张备考的考生扯了扯,又和一直在备考室外、陪伴他女友考研的在读博士聊了聊……
真怀念这感觉:紧张备考的同时,有那么一个亲密的人一直在旁边默默候着你、分享着——
且行且珍惜……
本人有关考研的作品推荐:
2017-3-17:考研复试杂记——复试第一天
2017-3-16:一年后,再看考研这事
2016-12-26:刚过桥人,给桥头边上人的小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