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孟子和齐宣王舌战了好几场,把在梁国给梁惠王讲的思想观念、战略步骤、操作方法等仁政学说,王道思想,一一又对齐宣王讲述了一遍。
对于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老师,两位国王都表示出了充分的尊重,但在心里对这种理论上的完美构思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还甚是怀疑。
王上安排孟老住下,好吃好喝好招待,按照国宾规格对待,想到问题了,就随时过来咨询求问。
有一天,齐宣王心情大好,吃过早餐,嘴角羊乳未干,也未擦,就叫来孟子,在雪宫(宣王的一个豪华离宫)见面,有事咨询。
原文: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宣王约孟子到自己的豪华别墅“雪宫”里一叙,孟子如约而至。齐宣王带孟子参观了别墅的前前后后上上下下,介绍了里面的各种珍奇妙物,名人字画,又炫耀了一番自己的闲情雅趣,文房四宝等,出来在大厅纯正的紫檀椅子上坐下,冲上一杯上等红茶,抿上一口,香气袅袅,怡然自得。
齐宣王突然开口问孟子:“你说你们这样的圣贤名士、高僧大德、文人墨客,是不是也都有这样的生活乐趣追求呀?”
孟子说:“有啊!美好而富足的生活谁不想要?别说圣贤名士高僧大德、文人墨客了,就是普天之下的老百姓也都想要。可这就是问题了,人们越想要的东西越得不到,他们就会抱怨发怒仇恨,以致开始怪罪自己的国家和国王,虽然埋怨怪罪国家国王是不对的,但作为国家的人民,国王的臣子,他们有能怪谁呢?何况领导人还真不关心下属的他们,不能与民同乐,只顾自己享乐就更不对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相反,如果国家国王、管理者都能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痛苦为痛苦,真正把自己的人民下属当自己人,与他们同乐,与他们同忧,那人民就也会这样反过来对自己国家国王、领导者的,他们也会把国家的心衰放在心上,把国王的的快乐和痛苦视做自己的快乐和痛苦……”
孟子一口气说了这一大段绕口令,自己口中生涩,齐宣王也目瞪口呆了,两人不由自主的举起茶杯示意“来,走一个再说”。
喝完遗漏茶,孟子接着说:“如果国家、国王、领导人和臣民百姓都能这样同喜同忧,还不能使天下归顺臣服,古往今来我是从未听说过这种事情。”
孟子仁义思想,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原理,就是“民为重 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天下大同观,藏富于民,上下同欲。
国家GDP不代表人民生活幸福,国家国库充盈也不代表人民百姓生活富裕,人均CPI才是人民幸福指数的衡量指标。
领导都高高在上,住豪宅,开豪车,说着豪言壮语,下面人饥寒交迫,愤怒反抗,这怎么行?可有人说,我的财富是我辛辛苦苦挣来的,我享受不应该吗?你穷你也奋斗呀!道理没错,可这里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也是致命的问题。
一、国家红利。有多少人的发家致富不是吃了国家红利,钻了政策空子?甚至还有官僚主义利用职务之便直接获益的,这种分配制度和机会不均等的社会问题,造成了国家公信力的下降。在国家法制文明都还不成熟的阶段,这种情况更严重。这时候,如果拥有巨额财富者,尤其是政府体制内的人,再炫耀自己的财富,不做公益道德慈善,抚慰人心,那就会激起人们的仇富心理和对国家的不满,从而导致社会动荡。
二、社会责任。资源是服务众生的,宇宙平衡法则不会变,当我们拥有了更多资源,为社会贡献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义务和责任。无论国家,还是企业,或者个人,追求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奉献的过程,如果一味地自私自利,没有社会责任和公德心,那也不符合生存发展之道。这不是谁要求你的,也不是你有条件必须做的,这是一种自然本有的规律,你不知道,但它真实存在,并且谁也逃不脱。看似个人个体的资源竞争,本质上是社会资源利益平衡。
总而言之,孟子这段“绕口令”就是要领导人不能自己作威作福独乐乐,要心中始终装着人民,让全民脱贫奔小康,与大家一起众人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