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道德经 . 第二十二章》
弯曲才可保全,委屈才可伸展,低洼将可充满,敝旧将可更新,少取反而获得,多取反而迷惑。因此圣人持守着“道”,来作为天下事物的准则。
在本章老子引用六句古语,来阐述事物对立面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事物一直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由曲至全,自枉到直,缘洼而盈,就敝成新,是事物变化的必然规律。圣人总是能从细微之中,透过表象洞见本质,并将自然之道奉为行走天下的法则。
从一般生活常识来看,人们总是趋向于追求“全、直、盈和新”,总是否定或者避免“曲、枉、洼与敝”。但老子却总是从宏观来看待事物,能柔曲善应方有机会自我成全,这是其在敏锐的生活体验和对万物细致观察所汲取出的智慧之感。
事物无论大小均有着各自无穷的能量,万物不管处于何种境遇皆有机会成就多元可能的未来。苏东坡在与好友的一首互赠诗中说,“太山秋毫两无穷,钜细本出相形中。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苏轼说所谓万物,不管是形如太山,还是微至秋毫,其大小其实都是相对而言的,不同事物更换一个范畴,其大小就会颠倒过来,更何况大千世界,其起灭存亡也不过在一尘之间,杭州西湖与颍州西湖,去争取什么高低上下,又是何必呢。
由此旷朗达观高视万物的心态,才让苏东坡在一次次人生困境中,以曲而全,自枉乃直,由洼方盈,就敝成新,成就了中华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
由此而感,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童的辩证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辩证的智慧启迪,来源于丰富的生活体验,而非停留于知识的灌输和表面的说教。
宋代诗人陈与义有一首《襄邑道中》的小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作者乘舟前往襄邑途中,见两岸花落缤纷,随风飞舞浸染江船。心情放松时,就感觉这行程也变得轻快起来,不消半日就已驶出了百里以外。
最为有趣的是,诗人安闲的躺在船上,望着那天上的白云,仿佛自己和它都没有移动。岂不知那白云下的船与我,还有我眼波中天与云,一刻也没有停住变动。我的生命之舟,不也好似当下正乘坐的小船一样吗。
作者自然的恬淡心态,辩证而启明的思考也伴随着此次出行油然而生。其细腻的观察,丰富的体验,而感悟出的智慧,也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孩童生长,提供了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