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简书里贩卖焦虑的文章越来越多了,大致看了十几篇(感觉都是算法推荐的),发现基本上都犯了逻辑错误。比如成功的人用过某种方法,所以这种方法就是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再比如有很多成功的人都是很会做时间管理的人,那么会做时间管理的人就会成为成功的人,这个真的能成立么?
还真不能!
就好比成功的人都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有良好阅读习惯的人,一定能够成功么?这个也是不成立的。
我结合自身这些年的经历,大概做一个思考,这个思考结论只能说代表了我目前的认知水平,也许以后会想的更透彻一些。
我本身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从高中开始,就开始保持一周一本的速度阅读商业上的畅销书以及相对经典的营销教材。比如:
《蓝海战略》
《定位》
《平衡记分卡》
《赢》
《价值链》
......
大学里,我寝室的衣柜里,不夸张的说,三分之一摆满的就是书,虽然我不是一个很喜欢做笔记的人,但是从初中就会用思维导图来做课堂笔记(因此我的政史地基本上都是接近满分的),所以多多少少也做过近百十本书的思维导图,并且经常在msn空间里写思考心得,并模拟性的进行企业案例分析。
好了,上面说的是事实,那么其实我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大量读书,并且做了详尽的笔记,并且也做输出和模拟性运用,跟现在简书里以及很多写手贩卖焦虑时候鼓吹的方法别无二致。可结果呢?我依然不认为这些知识是我的。
作为一个商学院毕业的人,作为一个本身爱好商业案例分析的人,在真正经手一家公司的时候,才发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 定位理论确实很有用,但是对于一个周边三公里市场还没有打开,人数不超过5人的小机构来说,地推反而更加有效。而且,定位也是在竞争性的经营中,逐渐走出差异化,自然而然就会得来的。比如我们公司现在的定位就是自然形成的,如果在一开始就想怎么定位,那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 蓝海战略也很不错,李叫兽的矩阵也是参考了很多蓝海战略的东西,不过依然存在问题,你可以增加—剔除很多要素,但是前提是你对这个行业很了解,对自己以及对手的情况都很清楚,这个时候才能通过矩阵来分析蓝海在哪儿。不过,这对于一个从来没有过经营经验的人来说,那就是纸上谈兵了。
说了这些,仅仅是很小一部分,但是大概也能看出来问题存在哪里了。就是知识就好比是工具,不管你是把知识背下来了,还是总结了一下写下来了,还是听别人谈论记下来了,工具还是工具,没有实践经验,那依然远说不上会应用。但是一旦我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并且用所学的知识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知识就已经开始逐渐内化了,多用几次,多几次成功的经验,那才能真正成为你的一部分。
所以,学过的知识一定要输出才能成为自己的。但是,把别人的知识分解总结再写出来,这不叫输出。相反,这种输出你做的越多,反而可能更有害。因为你用不了,你也不会用,却偏偏给了你会用的假象。
你可以学习很多关于漂移的文章和视频,并且能对别人讲的头头是道,但是没有一定时间的实地练习,你依然什么都不会。你只是会了点谈资。
知识不用太多,够用就行。精读一本经典并反复实践感悟,效果远好过“一年上百本,十年上千本,笔记一箩筐,遇事心慌慌。”
古时候书少,很多厉害人物,比如韩信,其实就读过几本书,但是他们实践多,实践得来的经验跟他们读过的书相互印证,反而能够得出更多理解和感悟。要不怎么会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呢。
结论
所以我的结论就是,不要接受别人贩卖给你的焦虑了,因为卖给你焦虑的人,可能除了比你会贩卖焦虑,其他的还不如你呢。时势造英雄,真的想变得很厉害,那是需要外界环境给你带来的诸多磨练机会的。一般人可以从现在开始,离开舒适区,去做一些你应该做却一直畏惧做的事情吧,你离开舒适区的时间越长,你成长的机会就越多。
不要跟别人比,跟你自己比,你只要每天做一个复盘或简单总结,让自己时刻记得今天胜于昨天,那就足够了。人生其实足够的长,绝大多数人缺的不是一时奋起,而是长久的坚持。
最后放个厉害人物,司马懿。多优秀的人啊,多好的家庭背景啊,硬是一生被压制着不受重用,直到最后才找到机会翻了身,他要是年轻时候相信所谓的“30岁以前一定要........不然就......”,那他早就被埋没在历史长河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