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青春期孩子动不动离家出走,家长怎样处理此类冲突?
如何让孩子放弃离家出走的念头,家长可以这样做
小雅上了中学,父亲每周回家一次,星期六中午到家,星期天晚上就走了,所以小雅很珍惜和父亲的相处时间,但父亲回来还要帮妈妈做事情,不忙的时候大家一起吃饭看电视,父亲更喜欢把上幼儿园的弟弟抱在腿上逗弄,小雅满心期待得到父亲的关注疼爱,但过去的几年她逐渐失望了。
妈妈性格泼辣,说话着急,脾气火爆,要工作还要做家务,对孩子经常是连打带骂,打得时候劈头盖脸,骂得时候口不择言。弟弟也会偶尔被打骂,但家里的零食点心都只给弟弟吃。小雅的学习成绩很好,在学校也有朋友,大家的眼中,她是个聪明活泼,性格开朗的人。但她从不把自己的家庭遭遇告诉别人,也很少带同学回家玩。
有一天中午,小雅请同学吃了一半自己的午餐,晚上被妈妈用笤帚狠狠地揍了一顿。当天夜里小雅乘妈妈熟睡逃跑了,没有钱,也没带御寒的衣服。她步行出了十多里,天亮后搭车赶路,来到陌生的城市流浪。晚上睡在公园,后来被一位老奶奶送到附近的派出所,警察送小雅回了家。
虽然案例中的小雅回家了,但试想如果露宿公园遇到的不是好心的老奶奶而是坏人的话,可能出现怎样的后果。离家出走的中学生大多是和父母或老师发生了冲突,有些是一次性的应激事件,有些则是长久以来积聚不满情绪所致。身体弱小,没有反抗能力;身上没钱,可能被犯罪团伙利用;经验不足,上当受骗;风餐露宿,感染疾病;女生还有可能被控制卖淫等等。做父母的心惊胆战,离家出走的孩子生死难料。
孩子为什么会离家出走?因为觉得自己不被父母爱或者理解是主要原因,在学校里找不到归属感,经常受到批评排斥是另一个主要原因,孩子的一走了之看上去天真莽撞不顾后果,实际上他们还没有想太多后果,只是离开当下自己不喜欢的环境就行了,至于离开之后则走一步说一步。
2012年初冬,新闻报道几个孩子躲在垃圾桶里点火取暖结果一氧化碳中毒死亡,记者追寻之下发现这些孩子的生存状况非常差,家庭极其贫困,过早辍学,父母忙于打工,孩子四处流浪又没能及时得到社会救助机构的帮忙。如果这些孩子没有外出流浪,如果他们的父母能多给点关心,如果遇到他们的人能给些帮助,如果警方能及时立案并大力寻找,这些孩子本该像所有十岁左右的孩子一样,有值得期待的未来。但上面这些如果被逐个否定,最后以震撼人心的悲剧收场。
孩子上中学之后,能力比小学时候有了很大提高,当然还不足以独立生活,提示我们家长对孩子的方式方法也要跟上孩子的进步成长。
面对这样的问题,父母能怎么办呢?
首先,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并对孩子一视同仁,经济条件有限,也要保证孩子们同等待遇。和孩子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情理结合的交谈,不能随意打骂,强迫孩子接受家长的观点。孩子是独立的个人,有基本人权。关禁闭,罚跑罚跪罚站,不准吃饭,打骂、精神恐吓都是不可取的。
其次,父母要和孩子沟通,让孩子遇到困难或有心事的时候,能主动寻求帮助。和老师交谈,对父母有意见可以提出来,父母也不是完人,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也要改正,人际关系都是双向互动的。
再次,家长自己要知道,对孩子施加暴力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包括身体损害和心灵伤害。你为孩子付出再多,花再多的钱,买再多的玩具,也无法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回到从前。即使孩子原谅了父母的冲动粗暴,也会留下精神疤痕。如果父母有错,那要坦率的请求孩子谅解。
然后,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离家出走的案例。或被人欺骗,或被拉入犯罪集团,或遭遇其他不可知的伤害,以未成年的人的能力无法自我保护,也很难生存下去。我上中学的时候班上有个男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又被老师批评,所以离家出走了两周,钱花完了就地找派出所,被人送回北京来。当时同学们都觉得他好厉害,但他自己说,真的吃了不少苦,还被人欺负,饿的要死,几乎想翻垃圾桶,最后连身上穿的校服都拿去换包子了。
同时,应该鼓励孩子和同学建立深入而广泛的友谊,取得精神上的支持。有烦恼能和同龄朋友倾诉,也能了解别人是如何处理类似问题的。亲密关系对小雅至关重要,血缘关系没能理解她,社会关系过于泛泛,所以亲密的好友显得弥足珍贵,能给小雅的心灵播撒多一点温情和信任。
另外,家长要和老师沟通,请老师多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信任的口吻和孩子谈心,让孩子得到多一份温暖和关怀,也能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向老师求助。
不要让离家出走成为习惯,更不要对摔门而去的孩子大喊:“走了就别回来!”,出走只是躲避,而不是解决。父母当然不想让孩子离家出走,那么就不要用极端的方式刺激孩子,更不要动不动自己以离家的方式处理家庭冲突,给孩子做坏榜样。每一次出走都意味着危险,也意味着出走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出走的时间在加长,而回归的路也越来越遥远、艰难。
我们可以和孩子做个约定。当双方情绪冲动的时候,其中一方可以回自己的房间,另一方就不可以继续追进去唠叨争吵,或者约定其中一方可以离开家去附近的电影院看场电影,另一方在散场的时候去接,然后另找时间再谈。每个家庭的方式未必相同,总之是可以暂时放下争执,先让情绪平静下来,换个时间再沟通,但前提是不能扩大问题和损失,谁也不能把本来可以协商解决的问题丢在那里,逃避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