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迎来了本次国培的第二阶段。在同课异构中的评课议课,给了一线的老师们不一般的挑战。四位不同的老师,对于五年级上册Unit 2 My week C Story time完全不同的演绎,简直是精彩纷呈,让人难以取舍。
四位老师,虽课前各自准备,但却在导入环节都采用了播放歌曲《Days of the week》的方式来热身。但四位老师中,王奕老师和熊妮娜老师都在此环节中调动孩子的双手和全身的注意力,孩子边听边拍手,甚至有孩子都边唱起来。郑丽老师和金茜老师则没有使孩子的全身动起来。郑丽老师也许是因为本身性格问题,本就是个淑女,却选了首Rap。自己摇摆不起来,并且也没有引导孩子摇摆起来。(对于这个问题,建议老师上课时合理选用教学资源,选自己能很好驾驭的辅助资源为好。否则,可能会成为课堂的一个败笔。)金茜老师则有可能是因为自身过于拘谨,再加上又穿了双10cm+的高跟鞋和一件西装外套,本身就束缚了身体的动作。(既然是读前热身,建议将之发挥到极致,使学生真正“热”起来。)
热身之后,每个老师便开启了同课的异构。王奕、金茜、熊妮娜都将本课当作是阅读课来处理,按照读前、读中、读后的顺序来展开教学。
王奕老师先整体感知、获取概括信息,后再次阅读、关注细节。通过选择、回答问题等方式来检测学生的阅读活动。读后采取学生选图表演的方式来做阅读后的活动。(但,个人觉得,整个阅读过程,老师采取了过多地观看动画的方式,而学生的自主安静阅读却没看到很好地体现。)
金茜老师采取了很严缜的阅读教学程序:在阅读本课故事之前先观看一个小动画,回答问题,引出今天课中所要讲到的课程、活动。然后开始本课故事的阅读,快速读、细节读、分段读,学生自主读、看动画读、齐读,形式多样,任务分层。任务由易到难,回答问题、填表格、短文填空、设计课程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只可惜,学生难以进入状态。(而老师因为一边关心时间一边关心活动是否能完成,于是就造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课堂中的一厢情愿”。)
熊妮娜老师在读前做了大量的语言操练,尤其是故事中的重点句型:We have ...... on ...... I need ......然后是看图猜测谈论Zoom和Zip某一天上什么课,需要什么文具。再观看动画,检测猜测是否正确。而后便是看故事将六幅图排序,再是跟读故事,齐读故事,自由读故事,有感情地读故事。临近下课,老师让学生给本课取一个最好的标题:A _____ week.(这里,个人认为,老师的思路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本课明明是两个好朋友购物的过程,但标题怎么能限定在week这个话题里呢?所以,学生都停留在包里没钱买不起足球的“忧伤”中,结果就是学生都认为这是sad的一周。)最后,老师以本故事的升级版的观看来作为今天阅读的延伸拓展。
综观以上三位老师的教学活动设计,金老师的课是一堂中规中矩、注重学生学习策略形成的典型阅读读,王老师则有意放轻了对于阅读策略训练的比重,熊老师则把重心放在了学生对故事中重要句型的熟练和掌握上。各有侧重,各有收获,也各有缺失。
不走寻常路的郑丽老师,让我看到了同课异构的迷人之处。同样一个语篇,郑老师结合本班的学情将之设计成了一堂对话课来处理。虽在观课老师的心中各种质疑声音,给人一种郑老师不按常规出牌的感觉,但教材在老师的手中就是一个道具,老师想怎么用它便怎么用它。这又不是一次评判终生命运的大赛,何须那么在意他人的看法呢?郑老师清新的气质、不急不缓的教风,给了这堂对话课一种微风拂面的舒适感。(但在最后表演对话环节,因郑老师前期对语篇的输入不够多,学生未能很好地表演出来。另外,郑老师对于“表演”缺乏必要的指导,如语气、眼神、手势等。)
对于本堂课,我也有我的设想:1、读前。我会这样处理文中的新词need、enough、put back。热身我会和老师们一样借助于那首歌复习一周的七天,然后我会故意咳嗽、清嗓子然后“哑”着嗓子对孩子们说:“Today my throat is ill. So I need a microphone. ”拿起扩音器,却发现扩音器不会响,于是说:“Oh, it can’t work. Maybe it doesn’t have enough battery.大概是电池电不够了。So I will put back it.”以此来向孩子们铺垫need、enough、put back三个疑难的词。并且在课堂过程中,我一定会在孩子们的每一个任务中说“Have you finished? We don’t have enough time.”2、读中。第一次,读第一幅图和句子,告诉我:他们在干什么?第二次,读图2-图5,在黑板上将一周的课程贴在表格内相应的那一天里面。然后让孩子自己聊What do you need for ...... class?等等。然后让孩子再次阅读找出Zoom和Zip需要哪些文具,并将所选的文具贴在黑板上课程表里相应的课程旁。然后出示两个购物袋,一个里面有足球,一个里面没有足球,让孩子通过阅读最后一幅图来选择看哪一个是正确的。以此来解决,最终并未买足球的问题。3、读后。小组合作完成完形填空,即对本课故事的一个转述性的篇章。学生通过合作的力量完成填空。然后,小组六人任意选三幅图进行改编。如:周一,他们可以上体育课,然后需要一根跳绳。周二,美术课,他们需要橡皮泥。……等。表演环节,我会在教室的讲台桌上摆上各类文具。让孩子们挽着手或推着购物车,边逛边聊。尤其,让孩子将图五中Zoom类似撒娇的语气“I want a new football, please.~~~”及图六中Zip类似幸灾乐祸的语气“I’m sorry. We don’t have enough money. I’ll put back the football.”尽情地表现出来。台下的每一位同学当评委,对于选了图1、图5、图6的多加分。4、课后作业:我也会布置回去练习朗读和表演故事。
真荣幸,在听了优秀老师的课之后,我也过了一把同课异构的瘾。金无足赤,课无完课,虽不完美,但我们都在享受课带给我们的快乐,享受与朋友们碰撞思想中得到的收获。不一样的思想,不一样的理念;不一样的风格,不一样的设计;一样的,是老师对学生成长的共同期盼;一样的,是老师对课堂教学无止境的追求。或许,这就是同课异构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