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毛笔是我的良师,也是我的健康朋友。
在凉山州大桥水库建设工地,而立那年我患上了慢性疾病,成了一个病秧子,回到老家安州河坝场,其实已形同废人。学写毛笔字原本是磨性修心的一种方法,久之便成了爱好。在毛笔毫尖触纸的那一瞬,很快就找到了生命的律动和起伏。
花开的时候,会有黄莺麻雀之类的小鸟造访我孤独的心灵。鸟儿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会在我房间的窗前、阳台驻足啁啾,叽叽喳喳,就像是在说些家常里短的闲话,俄尔抬起翅膀又冲进了苍穹。
看着飞走的小鸟,前人的一付对联飞入我的视线:
“鸦叫鹊鸣,并立枝头说风雨;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我所居住的楼层,是汶川地震之后国家在乡镇灾区建设的廉租房。我被分配在五楼,面对绿水青山。天气晴好,我有时会前后左右地在房间敞亮的地方,一边吹着口哨,一边眺望远方,期望能跟几只小鸟邂逅,想看到它们靓丽的好身影,想听到它们悦耳的好声音。
因是中铁工人出身,虽患重疾,我还是时刻提醒自己要以钢铁一样的意志面对逆境,做好力所能及的一切。
生计之余,我就在屋里正襟危坐,开始学习书法,进行“摹帖”。摹写着那一个个姿态不同的长短点竖、粗细肥瘦、聚散离合,仿佛就是在欣赏一台中国汉字舞蹈、旋转、歌唱的盛大展演,它们像一只只飞翔在自由天空的吉祥鸟,给我的心灵带来慰籍和喜悦。
其实写毛笔字跟现实生活也是息息相通。毛笔笔头都是小动物柔软的体毛做成,被称作“毫”,毛笔笔头触纸的一瞬,毫尖柔软了下去,引领着心情在纸面流淌,提、按、顿、锉、扭……时间,仿佛在笔画之中,曲折安宁地行走着,于是心胸越来越轻盈越来越开阔。心胸宽和开阔,也就没有什么生活命题安放不下了。更为重要的在于,日常生活中心情如潺潺溪流般柔和自由地行走,正好与传统中医以健康情致为主导治疗疾病的理念暗相契合,这就大大提高了疾病自愈的主客观几率。
毛笔的发展历史悠久。最初的毛笔是把动物毛毫用丝线绑扎在小竹木管子上,然后在竹简丝帛上书写。传说现在的毛笔是经秦朝大将蒙恬改良制作工艺之后方才沿用至今。小小的一管毛笔,凝聚着我们华夏儿女创造历史的辉煌画卷。
写毛笔字,也就是要握住毛笔写字。毛笔的笔管是小竹管做成,所以就有了将做文章叫“搦管操觚”的成语,“觚”指的是能够写字的古代竹简。古人称握毛笔写字叫“搦管”,“搦”有握、按或提的意思。《红楼梦》第十七、十八回里就有“元妃乃命传笔砚伺候,亲搦湘管……”的梦幻般描写。
捉毛笔写字有一个前题,毛笔须捉得正直,不然字就会被写得一塌糊涂。秉笔正直,那是一颗坚定的心在驾驭它。唯有执着坚定,才能矢志不渝,立不易方。保持内心正直,其实也就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所说的养浩然之气。这种正气,被传统中医归纳为身体内的“阳气”范畴。阳气足则百病消,中医认为培养体内阳气也就是在养身,同时也是在治疗疾病。
白居易著有“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的诗句,因此后人也把毛笔称之为“毫锥”。诗中的“策目”,是指古时候应试科考的策论之类的学习材料。
柔软的毛笔被喻为坚硬锋利的钢铁“毫锥”,一方面固然是指捉“锥”写文章的人才思敏捷犀利,另一方面也是在要求秉笔人必须拥有扎实驾驭毛笔的能力。只有将“毫锥”掌控自如,文思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个书写好手,其毛笔毫尖按在纸上,每一笔都宛如钢铁般坚定、磐石般沉稳,笔力浑然,洞穿纸背,仿佛能够清晰地听见一个灵魂在辽阔的大地上奔跑、呐喊的声音。
据说现在流行的毛笔五指执笔方法,也叫“五字执笔法”是晚唐时代陆希声提出并流传下来的。但人们更信奉执笔无定法的理论。比如大书法家苏东坡,他就是使用三指执笔法进行实际操作和创作实践的。但毛笔再轻,也还是有重量,不论采用怎样的方法怎样执笔,都有一个不变的要求,那就是要把笔提起来。将笔头提起、让柔韧的毛笔毫尖在纸上随意挥洒,这就必须拥有一股向上的力量,提笔、提腕、运腕、运笔、引体、行气。因此,写毛笔字,无疑就是在从事养身、治病的“适宜”运动,这同时也与传统中医及《黄帝内经》提倡的生命在于运动、保持气血通畅的理念相一致了。
尤其是在冬天,我都会想到古时候那些贫苦的文人。原来他们在与毛笔不停地拥抱、不停地舞蹈间,身体里已充满了力量和温暖。这种力量和温暖,就是他们身体健康和御寒向前的坚强保障。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处不相宜。”
“铅粉”是指青竹竹节外的那一层薄而似铅粉的物质。在诗中,诗人绘声绘色地为人们描绘出了竹的气节和品质。
毛笔虽然都是由小竹管做成,纤细苗条,盈盈可握,但它同样禀赋了梅兰竹菊的君子风范。竹君子谦逊有节、高雅不俗的品格,同样堪与中通外直的莲相媲美。如今,竹环绕人们现实生活的时代已渐行渐远,但每当我提起毛笔,就能够真切地触摸到一节竹灼热的体温和厚度。它时时提醒着我要戒除浮躁,秉持一腔淡泊的情怀,拥有一颗平常心;让自己像流水一样,向下扎根,靠近自然。自然,自然而然,这样的生活理念,同样也是一剂治病良方。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我已过了知天命之年,学习“捉竹管”、“握毫锥”只是一种爱好。每当看见“吉祥鸟”、“毫锥”、“竹管”阵列,仿佛就在茫茫大海看见了可充分信赖的航行船队,瞬间令我充溢起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也高昂起继续搏击风浪的勇气和力量。
多年以来我一边与毛笔结伴同行,一边采用中药、针灸、穴位按摩等等自疗措施疗愈着我体内的疾病;虽然没有彻底康复,可喜的是,我居然已有近二十年远离了感冒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