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8日
大家好,我是小尚, 大概一年前, 记得去年6月份左右,我看了江垂南老师的《看懂关系,疗愈心灵》这本书之后,因为特别喜欢这本书里清晰的脉络和实用的技术,所以想深入的把这本书研究一下。刚好我在网上找到了与这本书相关的中国沟通分析协会,于是便毫不迟疑的准备参加协会的读书沙龙。那时候协会位于锦秋家园,靠近西土城地铁站,我便乘坐地铁前往协会。下了地铁后,眼前的景象勾起了我无数的回忆,很多的人和事浮现在脑海里。我曾在西土成附近的太月园和朋友合租,和他们打乒乓球,下五子棋,但物是人非,过去的那些人早已各奔东西,这让我心里有种淡淡的悲凉的感觉,踏入协会之后,我发现里面的每个人都很友好,桌上还准备了精美的茶歇,读书氛围轻松愉快。自此,我开启了一段成长之旅,重新结识了很多新朋友。
我觉得TA协会教授的东西很实用,也喜欢一起学习的环境,更喜欢有说有笑的交流,所以我很想和大家都做好朋友,但是我有些担心,担心自己会和大家格格不入。因为我觉得自己和他们生活差别太大了,我刚一去他们就开始看音乐剧《近乎正常》,而且票也不便宜。没想到他们的鉴赏水平好高,生活方式那么高雅。我顿时担心自己是不是会暴露出人文修养不足的短板啊。而且他们中有的人是在北京市政府就职的女干部,我以前根本没接触过这样的人。是不是得自己也得去听一听交响乐啊,或者也去马尔代夫打个卡,买点红酒也学着品一品。我觉得自己当时是想要给自己打造一副面具,让自己显得也不比协会的其他人差,好像这样就能融入这个群体。不过我发现这样的方式好累啊,而且好像也永远实现不了,因为别人一直在发展和变化根本追不上,而且违心地改变自己让自己也觉得别扭。
转变发生在参加卫华老师和智慧老师带领的家文化成长小组之后。我是大概在去年7月份参加成长小组的,刚入小组的时候,还是觉得他们其他的人都很光鲜,有距离感。不过参加一段时间我发现不对劲了,他们真的和我想的不一样啊。根本不是我想的那样。原来有钱了也挡住婚姻破裂,优秀了也不一定感情顺利,成功了也不一定家庭幸福。让我最震惊的是,原来一个几十岁的大老爷们最看重的是童年时骑在父亲脖子上不小心被撞到门上的回忆。还有一个在我看来我们没有任何相同之处的人,竟然从我身上看到了她过去的影子,原来她也曾经像现在的我那样尽全力去获取他人的认可。还有人现在都挺好的,也很优秀,没想到还是在努力地处理几十年前童年的创伤。家境优越的人竟然会伤心到几乎算是自残的地步。小组里面竟然还会有人羡慕我,这不是逗我吗。
通过小组我看到了更立体的生命,原来看似很不一样的人情绪和情感是可以想通的。这让我相信尽管我们有着很多外在的差异,但我们也是可以感动彼此,温暖彼此,支持彼此的。这样一段特殊的经历让我能够不仅仅只看见一个人外在的光环,也能更多地看到符号背后的那些活生生的生命。这样的改变让我坚定了要和TA协会一起走下去的决心,我相信自己以后也会更多地从协会受益,让自己更好地生活,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