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以史为镜,提升人文素质。
欢迎走进今天的大师兄点评《大明王朝1566》
第二十六讲-意在殉国全忠名(六)
上一讲我们说到谭纶满心欢喜想向朝廷报喜,却见到了毫无喜色的赵贞吉。同样,我们也看到赵贞吉作为浙江新任巡抚,和郑泌昌是不同的派系,又要处理郑何二人留下的烂摊子,这个时候立威就显得尤为重要。上不诚,下不忠。粮道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01
听其言,观其行,方知人
赵贞吉把司礼监和内阁发回来的急递给谭纶看,谭纶这个时候,却突然发怒:“真要问罪的也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八百里加急的急递是下给我们两个人的,两天已经过去了,为什么你这时才拿给我看?”
内阁和司礼监的问罪是可以预见的,证词牵涉到杨金水和严世蕃,又是毁堤淹田的大事,吕芳和严嵩焉能不恼怒。但是赵贞吉此处的行为就很奇怪了,这么大的事情,他竟然不拿出来和谭纶商议。他们作为政治上的同盟,在这件事情上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赵贞吉收到急递两天才拿出来,显然是有了私心。
赵贞吉不紧不慢地又拿出了两封急递。一封是兵部发的,属于公事,另一封比较特别,是张居正给赵贞吉发的。张居正的这封信基本与他之前在内阁商定的一致,核心内容就是:让赵贞吉把供词重新推上去以此机会倒严。
赵贞吉并不知道吕芳被发配、内阁大变的状况,他呈上的供词最后被原路打回,又被司礼监和内阁批评,他已经开始忧心自己的前程。在这种情况下,张居正还让他往上顶,全然不顾他的处境和前程。
更为微妙的是,张居正和谭纶是好友,张居正单独给赵贞吉去的信,赵贞吉更多想了一层。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清流之间的竞争大多是隐晦的,只是目前还是利益共同体,拥有共同的敌人。但赵贞吉和张居正的矛盾却都在此时就埋下了。
赵贞吉也是在这时坚定了逢迎嘉靖的上位之路,所以在查郑、何这件事情上并没有坚决地站在清流这一边,他个人的利益是高于党派的利益。所以后来他个人靠着压榨百姓,逢迎嘉靖入阁,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大师兄常说:听其言,观其行,方知人。
虽然理解赵贞吉,但作为清流一派的核心,谭纶还是坚定了自己倒严的信念。
02
行自己所讲,讲自己所行
赵贞吉见谭纶坚定倒严,只得从大局入手,说党派利益:
“胡部堂正在前方与倭寇决战,我们却要在这个时候将他已经审结的毁堤淹田掀出来,还要牵涉到皇上已经默认过的结案,这样的供词以你我的名义再报上去,且不说内阁和司礼监如何恼怒,呈奏皇上是将胡宗宪出来问话,还是将你我揪出来问话?不要忘了,你我背后都牵着裕王。”
赵贞吉虽然有私心,但这番分析却很切合嘉靖心理,在逢迎嘉靖上,赵贞吉是下过功夫的,谭纶解释到:“毁堤淹田毕竟是严世蕃主使,胡宗宪最多也就是个失察以过,十年倭寇要除,二十年严党乱政更甚于倭患。朝廷真要追查,我与你共同担责就是。”
见谭纶还是意图倒严,赵贞吉心中已经下了决断:“不用再说了,把钦案人员立刻召集,宣读内阁和司礼监急递,重审供词。”比起考虑清流的想法,他更在乎嘉靖的想法、司礼监的想法。
为了不得罪内阁和司礼监,赵贞吉自己不愿意重审让海瑞重审。
所以不管赵贞吉谭纶以何种方式处理,一定不要违背“大义”要走正道,而大义其实就是真正的“知行合一”,行自己所讲,讲自己所行。
Q:
那在再审郑何二人时赵贞吉又会如何做呢?
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海瑞又会如何应对呢?
让我们带着问题期待下一讲大师兄点评《大明王朝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