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省力原则作为语言使用中非常重要的原则之一,几乎贯穿整个人类语言的发展史,在不同语言的发展中,都能找到省力原则的具体体现。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初步探讨省力原则在吉林方言中语音方面的具体体现,并尝试解释东北话容易习得的这一现象。
关键词:吉林方言 省力原则 语音系统
Abstract
As one of the very important principles in the use of language,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runs through the entire history of human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languages, the expression of the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can be found. This article uses the principle as an entry to explore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in the phonetic aspect of Jilin dialect, trying to explain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Northeast dialect is easy to learn.
Keywords Jilin dialect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phonetic system
引言
东北是中国领土内比较特殊的地区,常常作为一个整体被讨论,而不是以单独某个省被提出,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人”。东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中华北——东北方言的次方言,像中国所有的其他方言一样,有自己的特色。而在东北方言内部,也有大小不一的差异,如辽宁省内的东北方言在语音上与吉林、黑龙江两省有明显差异。吉林方言与黑龙江方言在词汇方面还有一些差异,如黑龙江因为与俄罗斯有较多经济文化往来,产生一些俄语借词。省力原则在语用中的分析较多,但在具体方言的研究中,较少被当做分析的工具。本文以吉林方言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吉林方言中的省力原则。
一、省力原则
省力原则,又称经济原则,最早由乔治·K·齐夫提出,可以概括为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齐夫认为语言上的省力可以分为表达省力和理解省力。普通话中的省略用法,正是人们在上下文或具体语境中不自觉地使用省力原则。因为有了语境这一条件,可以兼顾表达与理解省力。但如果语言中一刀切的使用省力原则,就很难完成沟通,必须增添必要的冗余成分。
姜望琪(2004)综合了齐夫和马尔丁内的经济原则认为,我们不能把经济原则、省力原则简单化。“经济”、“省力”不能简单等同于“少说话”、“少用词”。“经济”、“省力”本身不是目的;否则,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应该是最经济、最省力的。“取得效果”才是目的,“经济”、“省力”只是指相对于取得的效果而言、付出比较少而已。
吉林方言中也有很多冗余成分,但在保证基本沟通效果的前提下,即使脱离语境,在语音发音、词汇使用方面都显示出典型的省力原则。如下面一段对话:
甲:快,不赶趟了!
乙:这么急,嘎哈啊?! (短词更利于表达多种语气)
虽然是吉林方言,但相信大部分人可以看明白具体意思,如果用普通话表述则是:
甲:快,要迟到了!
乙:这么急,有什么事吗?
表面上看,每句话少了一至两个字,但实际从语音到词语再到语气,都有减省的部分。像大部分东北方言一样,吉林方言语音中最具特色的是[ts] [tsʱ] [s] - [tʂ] [tʂʱ] [ʂ]、[o] - [ɤ]等几组音位变体。我们以这几组语音的变体为出发点,探究省力原则的体现,并以此推广到其他声母、韵母及声韵拼合中。
二、声母与省力原则
1. [ts] [tsʱ] [s] - [tʂ] [tʂʱ] [ʂ]
[ts] [tsʱ] [s] - [tʂ] [tʂʱ] [ʂ]的混读在东北方言中是一个通病,这要追溯到中古知庄章组声母的一系列演变。知组,包括知、彻、澄。庄组,包括庄、初、崇、生。章组,包括章、昌、船、书、禅。董同龢曾指出,这三组声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完全合并,除少数字归[ts] [tsʱ] [s]外,一律读[tʂ] [tʂʱ] [ʂ]。因为笔者学识和能力暂时有限,无法深入研究[ts] [tsʱ] [s] - [tʂ] [tʂʱ] [ʂ]三组的历史演变,仅就这三组声母如今在吉林地区的变读做简单分析。
三组声母在老中青三代人中的变读不尽相同。郑月(2014)认为老一辈吉林磐石地区的人并没有出现[ts]组和[tʂ]组自由变读的现象,而是都读成了舌叶音[ tʃ ] [ tʃʱ] [ ʃ ],听起来像是舌尖后因发音不到位,又不完全是[ts] [tsʱ] [s]的舌尖前音,也就是取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折中处理;如今四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则以读[tʂ]组为整体,读[ts]组为变体;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则在自由变读中日趋接近普通话读音。
因为普通话推广和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ts] [tsʱ] [s] - [tʂ] [tʂʱ] [ʂ]混读的现象已经有很大改观,但从这三组声母的变读中仍然能看到省力原则的影响。
1.1老年组
对于七八十岁的老一辈人来说,因为时代背景局限,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多人的学历仅停留在小学未毕业。建国初期,中国的文盲率超过80%。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高文化水平,上世纪五十年代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考虑到全国教育水平非常低,教师的选拔标准也较低,属于“矮子里面拔将军”,许多教师自己就难以准确掌握平翘舌。而且字典刚刚编选完成还没流通,社会上还有许多繁体字、异体字、文白异读字,所以那一代的学生也很难分清哪些字是平舌,哪些字是翘舌。不过,人民群众的智慧这时又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分不清字的平翘舌,索性就彻底不区分平翘舌,找到最省力的方法,也就是采取折中的方法,将大致意思表达清楚。
但这会带来另一个问题:语言中会出现大量同音词,不可避免造成听话者误读。没关系,因为有具体的语境限制,会缩小同音词的范围。如果还有误读怎么办?给语句添加冗余。
如“知识[tʂʅ] [ʂʅ]- [tʃ ʅ] [ʃʅ]”、“滋事[tsɿ] [ʂʅ]- [tʃɿ] [ʃʅ]”单独使用时很难分得清,但放在句子中添加冗余成分,就能分得清楚,例:
甲:他很有知识([tʃ ʅ] [ʃʅ])。
乙:他又来滋事了([tʃɿ] [ʃʅ])。
为词语添加冗余虽然看上去并不省力,但相对于完整掌握[ts]组与[tʂ]组字的准确读音来说,也是最省力的无奈之举。
1.2 中年组
考虑到目前退休年龄普遍延长至55或60周岁,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时间点,我们默认中年组为四十至六十岁。他们普遍出生在六十年代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扫盲运动的高潮一直持续到五十年代末,文盲问题得到大大改善。1964年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这为六十年代之后出生并在学生时代求学的人们打造了基本的文化条件和教师队伍。在吉林地区,中年人接受的学校教育普遍比老年人的时间长,即使后来辍学务农或参加工作,往往也会读到初中或初中毕业。
虽然中间经历了动乱的十年,但经济发展仍然为教育事业日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66年,全国人口7.45亿人,GDP(国内总产值)为1868亿元。十年后的1976年,人口增长到9.37亿人,GDP达到2943.7亿。这十年间,GDP总产值平均增长率为7.66%,足以证明经济保持发展。
这一阶段一方面教育水平与建国初期相比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使得更多适学人员可以在学校接受更长时间的教育,这两方面原因使得吉林中年人的文化水平远高于老年人,这也深刻影响[ts]、[tʂ]两组的具体发音。
如果我们学完小学语文课程,会发现[tʂ]组的字词要远远超过[ts]组。在现代汉语3500个常用字中,声母为[ts]的常用字有91个,声母是[tsʱ]的常用字为79个,声母为[s]的常用字为88个,即平舌音常用字共192个。而声母为[tʂ]的常用字有231个,声母为[tʂʱ]的常用字有154个,声母为[ʂ]的常用字有199个,即翘舌音常用字共584个。如果再加上同样要发翘舌音的[ʐ]声母常用字59个,则共有643个翘舌常用字,几乎是平舌音常用字近3.5倍。中年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并不会如此明确统计平舌翘舌字的比例有多少,但在十几年的日常学习和使用中,凭借听觉、记忆和语感能够感知出翘舌音远多于平舌音。
那个年代的教师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升,但还要承认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辞书仍然未能在学生中普及,所以想要把大部分平舌音和翘舌音分清楚仍然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既然在语感上已经知道翘舌音要远多于平舌音,那么除个别非常确定是平舌的字音外,把大部分[ts]、[tʂ]两组字的声母读为[tʂ]也就是最省力的办法。当整个社会的同龄人都呈现出这种发音趋向后,自然会像水波中的涟漪一圈圈向外扩散一样,更大范围得变为[tʂ]组变体。
当然这种情况也有例外。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机构中,[ts]、[tʂ]变读为[tʂ]的情况与普通社会大众相比较少。这可能既和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较高有关,也和推广普通话的政策要求有关,但总体来说,变读为[tʂ]的倾向依然非常明显,也很常见。
1.3青壮年组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截止到到2017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5%,经济发展带来了教育投入持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也从1978年的1.78%上升到4%以上,2018年教育经费总投入共4.6万亿元。2001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这标志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文化水平又有了新的高点。
不仅国家的对教育投入连年增长,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付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最近新浪教育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已占家庭支出的20%以上。这意味教育有了更高水平的师资条件和更差异化的学习内容,所以四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在[ts]、[tʂ]两组字的时候更加准确,日趋接近普通话读音。
但郑月还明确指出年轻组发音时会有自由音变,这似乎与教育水平提高相悖。为此,笔者做了一组对照实验,研究对两组字的辨认与实际发音间的关系。实验过程是选取符合此组年龄的20人作为实验对象并将它们分成两组,安排实验对象都读同一句话:出租车司机驶出租车送此住宿人找住宿证。这句话虽然几乎全都由[ts]、[tʂ]两组字构成,而且都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字眼,但读起来并不轻松。在让实验对象读出这句前,先安排他们在心中默读,找准字音,但两组对象都不可以出声读出来。因为一旦提前发音练习,就会使口腔肌肉有了记忆,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
在实验正式开始前,我会和每名实验对象确定是否准备就绪,是否可以肯定每个字的平翘舌发音。在普遍受过十几年学校教育的对象看来,他们完全能正确辨认出每个字应该读平舌或是翘舌。实验过程分甲组乙组轮流进行。先安排甲组十名实验对象以正常生活说话的方式读出这句话,速度参照每分钟200字左右,即将整句话的时常控制在6秒钟以内。乙组则不限时长,只要读完整句话即可,而且两组成预案在实验中都只能读一次。
在读完这句话之后,会要求实验对象将他认为每个字的正确拼音标注在旁边,以核实是否真正准确知道这句话的读音。实验结束后,根据每个人的标注结果,我们发现在年轻组中的辨识正确率为100%。但实验结果却与辨识率不同,两组虽然都读同样一句话,但在不同条件下朗读,最终的发音并不相同。
甲组实验结果如下:
字出租车司机驶出租车
正确率100%30%80%50%100%100%70%50%90%
字送此住宿人找住宿证
正确率50%40%80%30%80%80%90%60%100%
乙组实验结果如下
字出租车司机驶出租车
正确率100%70%100%90%100%100%100%80%100%
字送此住宿人找住宿证
正确率80%80%90%50%100%100%100%80%100%
首先,根据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他们都能清楚认出哪些字该读平舌音,哪些字该读翘舌音,但在实际发音的过程中,即使发音前放慢速度留有思考空间,也会像失控一样,舌位发生变形。如果按照生活中的说话速度,实际读音与正确读音的差异更多。可以肯定,这与生活环境和发音习惯有巨大关系。
其次,我们从实验结果中发现年轻组的自由音变仍然有倾向性,更多发音偏向翘舌。在与实验对象沟通实验结果,探讨其中原因后,得到了两个答案。其中14个人认为词语中翘舌音更多,所以发音时会因为习惯的原因不由自主发翘舌音,同时也能提高发音的正确率,这和我们研究中年组发音习惯的结论相似。第二个答案则更体现出了省力原则的运用,有18个人坦言与其费力要准平翘舌,不如把舌位放到中间位置更轻松,即发舌叶音[ tʃ ] [ tʃʱ] [ ʃ ],只是听起来更像翘舌音。
在交谈中,有四位受试者坦诚如果在紧张状态下,比如争吵、公众发言等场合,思维对平翘舌的辨认会降到最低,以至于非常简单的音都会发错,所以读稍微上翘的舌叶音[ tʃ ] [ tʃʱ] [ ʃ ]是比较节省认知带宽的选择。
2. [ ʐ ]变读为[ j ]
上文我们分析了吉林方言中老中青三代[ts]、[tʂ]两组声母字的发音变体,其中有一组是变读为舌叶音[tʃ] [tʃʱ] [ʃ ]。在青年组的对比实验中,甲组中对“人”字的发音也出现了20%的错误,实际上这两位受试者都把[ʐən]读成了[jən]。将[ ʐ ]变读为[ j ]是吉林方言中常见的现象,如吃肉[tʃʱ jou]、很热[hən jə]、人们[jn mən]等。
如今吉林方言,包括几乎整个东北方言,在现代汉语[ʐ]声母的59个常用字中,只有个别读为声母[ʐ],其余都变读为[ j ]。从古汉语视角来看,这些字大部分属日母字。孙红艳(2008)指出明末清初以来山东人民的“闯关东”使东北方言形成了与山东方言相似的特点,并通过日母字在东北方言和山东方言的比较来说明两地的日母字同出一源,其中汉字“然、染、瓤、让、囔、饶、绕、扰、柔、揉、肉、容、荣、绒、人、忍、认、软“等字都是零声母,这些字在吉林方言中大部分变为了近似高元音[ i ]的[ j ]。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两个声母的发音方法和发音部部位。
[ j ]:无擦通音,介乎元音和辅音之间,舌面与硬腭相擦,近似[ i ]。
[ r ]:舌尖后、浊、擦音。
在发[ r ]音时,舌尖如果由向后翘减省为向上抬,使得舌面整体贴近上颚,与上颚形成一条窄缝,气流振动声带后从窄缝中流出,就变成了[ j ]。所以我们推测,除了山东方言的影响外,也与改读为[ j ]后发音更加省力有关。从难到易的变化很容易,但想要再回到较难的发音方法,克服习惯的巨大力量,非常困难。
三、韵母与省力原则
1.[ o ]变读为[ɤ ]
吉林方言中没有[o],几乎所有于此拼合的音都变读为[ɤ],如抚摸[fu mɤ]、摩托车[mɤ tʱuo tʂʱɤ]等。即[p]、[pʱ]、[m]、[f]在与[o]相拼时,实际发音都变成[pɤ]、[pʱɤ]、[mɤ]、[fɤ]。在大多数吉林人看来,他们知道正确的拼写方法分别为[fu mo]、[mo tʱuo tʂʱɤ],但为什么在发音的时候会变为自由变体呢?我们可以从[o]与[ɤ]的发音方法这一角度分析。
[ o ]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是:舌面、后、半高、圆唇。
[ ɤ ]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是:舌面、后、半高、不圆唇。
二者唯一的差异就在于[o]是圆唇元音,[ɤ]是不圆唇元音。在吉林方言中,[ɤ]的发音可以说几乎省略了一切口腔活动,与[A]可以称得上是汉语中“奥卡姆剃刀“式的音素——如无必要勿增动作。
元音发音的首要条件是气流振动声带发声,其次气流进入口腔,随着口腔的形状和舌位发出不同的元音。但[A]在口腔这一步,只保留了张开嘴唇一个动作。我们只要张开嘴唇,震动声带发出的音一定是[A]这个音,如果舌根稍微抬一点,就发出了[ɤ]的音。
元音与辅音相比,发音器官不受阻碍,发音器官肌肉均衡紧张,气流更弱,所以也更省力。但元音内部不同元音之间,在力气花费上自然也有轻重之分。因为我们的嘴唇日常处于平展状态,当隆圆读[o]时,自然要花费更多力量保持这个发音过程。所以吉林方言在读[o]时,不自觉遵从了省力原则,读成了展唇的[ɤ]。虽然音标[o]变读为[ɤ],但在日常的交流中,吉林人很少感觉到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音。也就是说在潜意识中,认为二者没有太大的差异。这除了长期浸入在这个语言环境中,听觉习惯外,也跟[o]、[ɤ]二者的实际音值相似有一定关系。当发标准的[ o ]时嘴唇需要拢圆,可如果不拢圆,只是轻轻做出一个私拢非拢的动作,就足以发出接受者能可以听懂的[o]。这恰好契合了前文姜望琪的观点,传达效果已经达到,就无需再发出更标准也更费力的[o]。可能正是因为长久如此,才促使[o]变读为[ɤ]。
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猜测:在遇到圆唇元音时,吉林方言在保证其他基本发音位置的前提,读为更省力的展唇元音,或趋向展唇发音。
2.[ u ]音变为[ ɯ ]
在单独发音[u]时,大部分吉林人都能准确发音,好像与普通话并没有什么差异。但如果将它放在语流中,音变则马上显示出来。如“大姑”一词在磐石方言中的发音并非是标准的[tA ku],而是口型稍扁的[tA kɯ]。
[u]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舌面、后、高、圆唇。
[ɯ]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舌面、后、高、不圆唇。
由此我们看出在[u]作韵腹时,在省力原则潜移默化影响下,会发成不圆唇的[ɯ]。而当[u]作韵头时,吉林人在发音时依然保持了以最小力气发音的习惯,即嘴唇微拢,舌位后移。虽然唇形完全达不到圆唇的标准,但听者却能听出比较准确的听出/u/的音位,如“无奈 [w nai]”。
经过对/u/音变的分析,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即使在不圆唇的条件下发音,依然可以既满足说话者省力的要求,也足以使听话者正确理解。
3.[ y ]的音变
上文分析了吉林方言在遇到圆唇元音时,或减省为展唇原元音,或趋向展唇,可元音中的[ i ] [ y ]在吉林方言中却分辨得十分清楚,为什么没有因为省力而发生音变呢?我们先看看两个音标的发音。
[ i ]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是:舌面、前、高、不圆唇。
[ y ]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是:舌面、前、高、圆唇。
通过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比较,我们发现二者的唯一区别就是圆唇与否。常用字中以[ i ]为零声母和韵母的字非常多,所以如果[y]也遵从省力原则变为[ i ],则会造成大量的同音字,使得日常交流不畅。
但实际生活中吉林方言对[y]的发音是非常不标准的,也发生了轻微音变。[y]虽然是圆唇元音,但如果嘴唇只是微拢但不必拢圆,同时舌头保持自然伸平状态,轻抵下齿背,就完全可以发出[ y ]的音。这样发音,听话一方既能分辨的出是哪个音,说话一方也在尽量省力的基础上做出表达。
四、声调减省
生活中常发生这种现象,一些东北人到东北以外的地区会认为自己所讲的普通话非常标准,但在外人听来,通过语音就基本可以断定说话人来自东北地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东北方言的四声声调并非标准声调。贺巍(1986)认为东北官话的调至比普通话要低,这一点是东北官话在听感上区别于北京话的一个明显标志。吉林方言在声调上与东北官话相差无几。
现代汉语声调常用五度标记法进行分析,用二至三个区间为1~5的数字表示。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其调类与调值为: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李炜(2012)在研究中发现,吉林方言和普通话在声调上相比,总体来说其调值低于普通话。详见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北京[55][35][214][51]
长春[33][13][211]/[22][31]
吉林方言声调不仅表现在单字上,在双音中更加明显。吉林方言双音节词语发音的总体规律是第一个音节的调值高,比较接近普通话的标准调值,而第二个音节的调值相对更低,即使是调值相同的两个音节组成的双音节词也如此。详见
花香泥沙黄河首脑纯粹
北京[55] [55][35] [55][35] [35][35] [214][35] [51]
长春[44] [22][34] [22][34] [13][24] [22][34] [31]
语流中,各词的调值也保持着以一个双音节词为单位的“前高后低“的状态。在语句中,从第一个双音节词开始下降,一直降低到语流停止。详见
夸父逐日就坡下驴个别角色的心理变化
北京[55] [51] [35] [51][51] [55] [21] [35][53] [35] [35] [51] 的 [55] [21] [51] [51]
长春[22] [31] [24] [32][31] [33] [31] [24][53] [23] [23] [32] 的 [33] [22] [32] [31]
从上述三种情况可以看出,吉林方言在声调的音值方面与标准普通话相比,几乎每个声调都有减省现象,放在语流中体现得更加明显。虽然吉林方言中有一个例外,就是语流中第一个音节的调值较高,但并不说明吉林方言本身调值高,只是一个“起式”,类似于句调中的重音,主要表强调作用。
五、声韵拼合中的特殊组合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拼合规律非常规整,四呼与各个声母有自己的搭配,但不同方言总会有一些特殊的拼合形式。吉林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多出了一些常用声韵调的配合,具体如下:
Ga3Gao1Ne1Gang2Ke2Kei1Teng1Teng4Pia1Pia2
Pia4Nie2Liao1Ting4Ning4Biu4Qiu3Kua2Chua3Shua4
Dui3Lun1Kuai3Zhuai1Zhuai3Jue3Jue3Ga4Ha2
注:此表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拼读
从这28个独特方言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开口呼共10个,占36%;齐齿呼9个,占32%;合口呼8个,占28.6%;撮口呼1个,仅占4%。四呼中开口呼和齐齿呼是不圆唇元音,相对省力,总占比达到68%;而合口呼和撮口呼因为要拢圆嘴唇相对费力,占32%。加之吉林方言在发合口呼时,[ u ]音变为[ ɯ ],真正需要费力的只有Jue3一个字。
我们从韵腹另一角度再来分析这组拼合。韵腹是一个音节中的主要元音,也是韵母中发音最用力的部分。其中韵腹为/a/的有15个,占总方言字的54%;韵腹为/ə/的有10个,占36%。二者相加共占90%,而/a/与/ə/几乎是韵母中口型最小和舌位最平的韵母,是自然状态下直接靠声带振动就能发出的音。
六、结语
在前面对吉林方言声母、韵母、声调和声韵调搭配的研究分析,我们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通过探讨老中青三代吉林方言的[ts]、[tʂ]两组声母字发音发现,虽然每组人各有发音偏好,但都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出的最佳选择,每一选择也都默默受省力原则的支配。韵母在发音过程中,圆唇元音都不同程度的减省为展唇元音,如圆唇元音[o]明显减省为不圆唇的[ɤ],圆唇元音[u]减省为不圆唇的[ɯ],为了避免与[ i ]发音相同,[y]变读为微拢的读音形式。在声调和声韵配合方面,吉林方言同样在不同方面体现出省力原则的不同程度影响。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省力原则在国内学术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外语的学习与应用方面,国内各方言对省力原则的研究较少。笔者作为土生土长的吉林人,曾在很多场合被人指出普通话不标准,但一直苦于不知为何会出现这种问题,尤其是对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仅拿到二级甲等的成绩感到遗憾。通过本次研究逐渐发现,日常使用的吉林方言因受省力原则影响而造成语音不够标准,是普通话测试没有拿到自己理想成绩的原因之一,希望这篇文章对讲东北方言的人在准确发音上有所帮助。
同时,生活中有另一常见的现象,即许多非东北地区的学生来东北求学,在周围人的影响下,很快就能讲出一口流利的东北话,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乒乓球选手福原爱每次接受国内媒体采访都会用口音浓重的东北话回答,这可能与东北方言语音减省便于发音有很大关系。但东北地区的学子去南方诸省求学或移居,即使几十年过去,都很难习得当地语言,这也可能与东北方言的减省习惯有关。南方各方言普遍声调数目较多,舌位变化复杂,迫使发音时舌头更加灵活,东北乃至北方人因为早已过了学习语言的黄金童年时期,所以很难习得当地方言。
最后,由于受本人的研究水平、研究时间和材料的限制,本文有诸多不足之处,希望以后自己能继续提升研究能力,对语言有更深刻的研究和理解。
参考文献:
1、 贺巍 东北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1986.03
2、 姜望琪 Zipf与省力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2005.02
3、 乔治·K·齐夫 最省力原则,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05
4、 张玉梅 “吉林方言舌尖音转化“现象分析及其测试[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4
5、 郑月 吉林磐石方言语言研究[D],辽宁师范法学硕士论文,2014
6、 孙红艳 《广韵》日母字在东北方言中的语音演变及成因探析——山东益民“闯关东”对东北方言的影响[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7、 国家统计局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11
8、 李炜 吉林方言语音分析,才智[J],中国吉林高新技术人才市场,2012
9、 新中国扫盲运动——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10、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改革开放创40年经济增长奇迹
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8-05/02/c_1122769552.htm
11、12大数据记录新中国教育70年“奋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