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的信使功能(Messenger)将变得比它的社交业务更大,而比起Twitter,Snapchat是它更强有力的对手
文/Sarah Lacy 翻译/ONES Piece 任宁
译者按:文中提出一个有意思的现象:Snapchat在移动端的视频浏览量达到了70亿次。与此同时,Facebook的同类数据则是80亿次,但Facebook的用户量是Snapchat的15倍。像这种大现象背后的原因往往极其复杂,而也可能非常简单。也许就这个能写一本社会学著作,或许道理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在中国,‘阅后即焚’概念的社交产品一直没有特别火。这也是一个有趣的课题。
今年到目前为止,有两个有趣的数据点。
第一个来自马克·扎克伯格的Facebook页面:
图中英文:
现在,每个月有八亿人在用Messenger啦!
我一直都挂在Messenger上。在运营Facebook以及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上,Messenger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用Messenger来快速从工程师那里获取信息作出决策。我和我老婆每天都用Messenger聊天(而且大概用了太多的表情符号)。仙人掌、野兽和星战是我用得最爽的表情。
对Messenger来说,2016将是很重要的一年。为了给用户更多的交流方式,我们正在努力工作。Messenger连接了世界各地那么多人,我为此感到很自豪。
八亿用户与Messenger自己的传奇的确是一个值得讲的故事。在马克·扎克伯格花大代价把David Marcus(PayPal前CEO)挖来的时候,大家都觉得看不懂。但是,如果你觉得花Facebook当初十亿美元收购Instagram还算是桩便宜买卖的话,那仅仅通过给内部团队多开点工资就在创纪录的短时间内缔造出了与WhatsApp同一量级的产品,这也许是马克·扎克伯格作为上市公司CEO所作的最棒的投资之一了。而且在此之前Facebook已经很久没有做出什么真正引起用户共鸣的产品了。
正是因为同时拥有自主研发巨型量级产品的能力,和在正确的时间点并购Instagram 和Whatsapp的眼光,Facebook才成为了目前这个无人可挡的江湖大佬。现在这位大佬已经杀入了社交之后的下一波——也可能是更大的“互联网浪潮”——聊天。
……但是它还差那么一点点。
因为它还有一根在喉之鲠:阅后即焚应用Snapchat。这是Facebook唯一没能买下来的主要聊天社交平台。不是说Facebook没看到Snapchat、不怕Snapchat或者没有向他们伸出挂满金条的橄榄枝,而是因为Snapchat的CEO Evan Spiegel同志是唯一一个面对数十亿美元诱惑而没点头的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Snapchat现在跟当初的惊天动地的“社交大战”中Twitter的地位有点像。它当初也拒绝了Facebook的收购要约。它也有Facebook当初没有的东西:与流行文化、社会名流和突发事件的共鸣。
同样地,Snapchat也在时尚博主、网红名人和寻求与粉丝有更多互动方式的自媒体群体中让人难以置信地流行。Snapchat比Twitter更好地实现了“人人都是记者、随手记录事件”的想法。虽然Twitter收购了短视频应用Vine和直播平台Periscope,但是Snapchat还是通过视频和图片把Twitter比下去了。而且Twitter的CEO Jack Dorsey好像不太清楚随着他最近的“创新”(增长了推文的长度限制),Twitter这个媒体要往何处去。
Twitter与Snapchat之间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用户都没有Facebook来的多。但是这件事情对他们带来的商业冲击上的结果差异,正是这两家公司的不同之处(至少Snapchat的投资人应该希望这是不同之处……)。
这就引出了今年在聊天应用方面的第二个重要的数据点。昨天,彭博社报道,“据说”Snapchat在移动端的视频浏览量达到了70亿次。与此同时,Facebook的同类数据则是80亿次。问题来了:Facebook的用户量是Snapchat的15倍。而且Snapchat里的视频需要手动点一下才能播放,而Facebook信息流里的视频是自动播放的。
所以Snapchat会不会成为一个不必达到十亿用户(Facebook用户已超十亿)也能做成大事情的公司呢?
在用户数量方面,Snapchat完全没法与Facebook竞争,部分因为它天生就不是这块料。比如说,Snapchat阅后即焚的属性决定了它不是广泛传播信息的工具。它可以被用来做“一对一些”、“一对多”或“一对一”的沟通,但注定没法实现Facebook那种“多对多”的效果。用Snapchat的典型场景是:人们把手机拿出来,用Snapchat,旁边的人惊呼,“噢,好酷,这是什么?”但是,“看看Donald Trump(2016美国总统候选人)刚发了什么推文”或者在Facebook上找到你认识的每个人的每张囧照,都不是Snapchat能做的事情。
根据彭博社的报道,这也是Snapchat的魅力所在,也是这家公司并没有急着把用户数扩张到1亿以上的“好”理由。
另外一个现象是,Snapchat近乎顽固地把自己锁定在青少年和00后的群体里,虽然他们的产品非常清晰好用,就算我这样的“老人”也能玩得很溜。2012年我采访Snapchat的CEO Evan Spiegel时,他着重谈到了他们的app是如何在先大学生群体里传播,然后家长们也会变得慢慢地想要尝试用年轻人的方式来分享他们的生活——在我看来这是更符合逻辑的发展计划。在那个时候,Evan Spiegel似乎还相信,就像Facebook那样,Snapchat是每个人都能用的东西,只是刚好在大学校园里起步而已。
但不知怎么回事,Snapchat逐渐偏离了那个方向,变得成为了一个类似Vice那样属于年轻人的潮流媒体,而不是像Facebook那样“大众化”。这很奇怪,因为Snapchat有个巨大的优势——因为“向什么人分享什么内容”这件事完全在用户的简单掌控之中,而且由于没有类似朋友圈那样的东西,所以在它上面不会出现“噢天哪我妈妈在Facebook上向我发送好友验证”那样的尴尬问题。你可以在Snapchat上加你妈妈为好友,但只要你不向她发送消息,她会以为你就只是没在用这个app。
早些时候,在手机上我用得最多的app就是Snapchat。但是我通讯录里几乎没有第二个人在用——我通讯录里大多是科技界的“老人”们。他们都有一个“这个产品不是给我们用的”这样的印象,所以直接放弃尝试了。我以前写过,我认为传递出“这项服务只适用于年轻人”这样的信息是错误的。Facebook的优势之一就是随着时间推移,用户基数的逐步扩张。Twitter就是吃了这个“年轻人特供”的亏。要是那些名人网红们和实时新闻从Twitter转移到Snapchat上,Twitter就彻底完蛋了。这是Snapchat需要特别注意的一课。没有人是不可战胜的,尤其是对于一个还没有能实现可以支持它估值的盈利水平的公司。
当你做的是一项面对一组用户的产品时,无论你现在做得有多好,你永远需要警惕有人弯道超车,做得比你更好。这就是为什么Facebook——它的核心永远是照片分享——当初要花十亿美元买下Instagram(尽管在自己上市前夕这么干并不明智)。这也是为什么当它看到WhatsApp的成长时,毫不犹豫花190多亿美元将其收入囊中。
希望Snapchat可以扭转乾坤。就像Justin Kan(硅谷孵化器Y Combinator合伙人,Justin.tv创始人)所写的那样,虽然Snapchat的“发现”功能对于像我这种“老人”算是浪费时间,但“故事”却实在是一个非常主流而强力的功能。
我不太想继续这个Snapchat 与Twitter之间的对比。杀死Twitter的原因,部分要归罪是工作失灵、不知道是否该继续付出努力,不知道Twitter应该往何处去的创始团队。本来是个好好的项目,现在很悲哀地成了Chris Sacca、Jack Dorsey和其他内部人士的玩物。但与此同时,Snapchat与Facebook还是在有主见且有产品远见的创始人控制之下。Snapchat仍然在继续进行产品创新,不像Twitter那样只是希望维持现状。
作为Facebook目前在聊天界的唯一独立对手,Snapchat最好能汲取Twitter的教训,就像Facebook早期从Friendster和MySpace的错误中学到很多那样。Snapchat可能永远也不会拥有Facebook那样量级的用户,也不会去试着达到那样的目标。话虽这么说,但只要将最近围绕在它产品周围的热度好好加以利用,扩张用户基数,未来的Snapchat将会拥有更多发展选项。
本文原载于Pando,由ONES Piece任宁编译。ONES Piece是一个由ONES
Ventures发起的非营利翻译计划,聚焦科技、创投和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