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第一二模块)共读心得
福州市麦顶小学 陈燕斌 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够体验不同的情感,增长多种见识,积淀浓厚的文化底蕴,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习了《数字时代的学与教》,我更是深有感触。
《数字时代的学与教》共读第一讲:“相信的力量”,不止是对信息技术融合学科教学,其实也对自己要做的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觉得相信可能孕育前行的力量,相信可能诞生前行的成功;实践出真知,未来方可期。第二讲中提到:"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会快。″我感触也颇多,在以生为本的教学课堂中,我们要融合信息技术,牢记"教学心法",改变教学理念,少占多让,少灌多导,少扶多放,少看点多看面……
《数字时代的学与教》共读第三讲:创造课堂上的好教材,“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中,课堂上的好教材必须由学生提供,是一种生成性资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有当堂应变的机智,要根据学生的当堂生成,判断、提取有价值的"生本教材",在"最近发展区"中引导孩子们高认知高参与地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状态中去,正所谓"取之于生用之于生",而这样的撷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见学生当堂生成的创造性教材是多么的魅力无穷呀!
《数字时代的学与教》共读第四讲:改变顺序,翻转理念。当课堂教学顺序被改变了,把验证、探究被放置到了首位,我们的课堂便会开始展现“以全体学生为本”的新面貌,对话与思考就会在全体学生之中碰撞、升级。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搭建设计了问题框架,把主问题抛向学生,引导孩子们围绕主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探究,集体汇报、交流;在叽叽喳喳、七嘴八舌的自主合作学习中,孩子们习得学习方法,体验团队合作过程中的快乐,体现了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如果再结合上第三讲中的"创造性教材",又会有崭新的课堂生成,势必展现"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教学效果。
《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第五讲的关键词是"学生中心"。在我们原本的认知体系里,所谓"学生中心",就是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引导、提问与对话等形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王博士所描述的"学生中心"的课堂,"教师必须刻意减少讲述时间,从课堂的讲述者转型成为一名教练,拟定学习目标,指导学习方法,过程中只要从旁观察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指出他们的错误,提示可以精进之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的许多课的确离"学生中心"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学生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唯一主角;我们要刻意减少讲述的时间,只在学生的不懂之处加以讲解,不畅之处加以点拨,不当之处加以引导……
写到这儿,回首开头,恍惚间,产生了些许疑问:我们现在的课堂,要从重视"教"到重视"学";作为教师,要刻意地练习减少讲述的时间,注重调动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但在语文课上,是否会因为反馈器的运用,因为刻意的教练式的训练而忽略了语文学习的情感感悟和审美感悟,如何做到语文思想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