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个沉迷电子产品的个案,不管妈妈说什么,孩子都是一副提防的姿态,怒气冲冲地回应:“你又在骗我,你哪次说话算话了。你就继续骗我吧。”
看着一脸无奈的妈妈,我叹了口气,心想,妈妈到底做了什么,才让孩子变成了这样?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常情况下,父母都是孩子心目中重要他人的首选对象。也就是说,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难撼动的。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愿意听父母的话,原因在于父母。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总会有一个问题父母。
今天我们着重聊聊父母如何提升自己的说服力。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论述了说服的三要素:人品、感性和理性。具备了这三点,就可以成功说服他人。我觉得,这三点同样适用于亲子关系。
一、人品
好的父母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呢?个人觉得,责任感、爱心、耐心、尊重、上进、积极、沉稳、善良……都是好父母应该具备的品质。
我经常在讲座中和家长们分享《爱的教育》,因为我相信,如果我们父母可以拥有书中恩利科父母的一半高尚美德,那么,我们的孩子就坏不到哪去。比如书中有说到一件事,恩利科的同学小泥瓦匠来家里玩,把沙发蹭脏了。恩利科想去擦拭,被父亲制止了。小泥瓦匠走后,父亲表示,如果当面擦拭,小泥瓦匠会很尴尬。所以不能那么做。因为小泥瓦匠身上的泥土是劳动的结果,所以泥土不脏,劳动光荣。
我想说的人品,都可以在《爱的教育》一书中找到。每隔一段时间阅读此书,我都觉得自己的灵魂被洗礼了一次,同样身为父母,和书中恩利科的父母相比,实在是汗颜啊。所以,我会经常阅读此书,警醒自己的言行。
二、感性
和孩子沟通,一定要先关系再沟通。关系到位了,沟通也就顺畅了。
比如孩子被人打哭了。
有的父母一上来就火冒三丈:“你怎么这么没用啊,别人打你,你不会打回去啊。”
有的父母会着急地说:“有什么好哭的,好啦好啦。不哭不哭。”
有的父母会蹲下来拉着孩子的手,轻声说:“被别人打,你是不是觉得害怕和委屈了?”
大家觉得以上三种父母,哪种说法更有说服力呢?
肯定是第三种父母,对吧?!
为什么呢?因为父母有用感性读懂孩子的感受,和孩子共情,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会觉得自己被理解被认可,于是,会更愿意和父母倾诉。因此,当孩子遇到问题,不要一上来就是讲道理、指责等,而是先感同身受,再一点点进行引导。
三、理性
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平儿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角膜是什么?”,罗子君根本没有细想,便随口答了一句:“脸上的叫面膜,脚上的叫脚膜。”这样的回答真是让人很是无语,还好爸爸会懂。
“上所教,下所效。”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因此面对孩子的提问,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也没关系,带着孩子一起查询资料寻找答案,也是一种榜样。面对问题,我们需要保持一份理性和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保持理性和思考,我们的内心就会更加坚定。而这份坚定,会让我们的话语变得更有力量和信服力。
以上三点父母们如果做到了,我相信,在和孩子沟通时,父母的说服力就蹭蹭上涨了。(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