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叶丽雅 叶丽雅 1周前
因为第一篇是过了午夜才发,导致后面发稿都晚了1天。然后昨天W哥忽然一定要跟我睡,俩人掰持了很久,最后我们换床睡了,稿子也只写了一半。好在和今天合并,终于可以发当天写的了。
翻看《教育父母》一书,第一次发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用于儿童同样适用,而且正好贴合之前的一些经历:
小时候常把W哥放出去玩,因为小男生体力如果消耗不掉,肯定会在家作。然而随着W哥年岁渐长,作为焦虑的妈总也忍不住想要让他多学点,所以不知不觉中他的室外活动时间越来越少。
根据马斯洛理论,发泄无穷尽的精力乃是小朋友的生理需求,这条不满足,似乎给到再多安全感也无法让其进入到一个合理的“social/belonging爱与归属”的阶段;自然不提自尊需求。
这么说来,虽然这时节不能放出去,但可以弄点健身操视频,每天和他一起跳个健身操。说干就干,从明天开始跳操。
孩子真的都是跟家长学的,前天才一开始撒娇,昨天娃就开始跟我撒娇……毕竟是男生,总不成总撒娇吧。
翻开前日从书架里找出的旧书《教育父母》。当时特别喜欢我家楼下的瓷器店Spin,每有朋友来,必带他们去Spin参观,采购。这本书就是Spin的创始人自己撰写并赠我的。
作为前记者,自然没有放过这样一家神店。跟店主做了一个访谈,才知道有一家这么漂亮瓷器店的老板,居然比店本身更神奇:70年代计算机博士,在北大、武大教过计算机,又曾在复旦教管理,曾是台湾教育改革的先锋人物,在上海开了2家网红了快20年的餐厅,当时因为开餐厅又开始做瓷器,居然就成了人间极品。
扯远了,当时老师(店主自称老师,我便和店员一起呼他做老师)赠书时就说,人人都道孩子需要教育,其实首先需要教育的应该是父母。当时就深以为然。不过当时我还没有养小朋友,加之对他教育小朋友的经历并不了解,所以这部书便被当故事书简单看了下。
待到了解老师在教育行业的地位,尤其自己现下有一个这么让人焦头烂额的小朋友之后,便日日惦记要重读此书。终于在前日看完《世界皆营销——菲利普•科特勒传》之后开始重翻此书。
关于作者:70后的身80后的心90后的率性恣意。
做过媒体、投资、咨询,是创新方法论的爱好者,商业世界的观察者,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图书2019年度最佳作者。然而,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于是,辞职在家,天天陪娃,日读一书,先还上前几年欠娃和父母的债。其他的,慢慢来——
关于本文提到的瓷器店Spin:瓷器新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