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树才老师谈“诗歌与生活世界”随笔
9月4日下午,教育行走学习群直播回放第二场激情开放,再次聆听树才老师的分享,感受“诗歌与生活世界”的曼妙。
树才老师从“生活”与“生命”谈起。生活,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情 ;生命,是个体的存在形式,意味着一种特有的品质。艺术,将人从生活的泥潭中解脱出来,上升为生命的高度;诗歌,是生活实践的一部分,是沉默的声音,是在语言的水里游泳。
树才老师从“诗从哪里来?”“诗是什么?”“如何读懂诗?”“教孩子们写诗”四个方面娓娓道来。
诗歌源自于生活。《吴越春秋》记载了最古老的诗歌:上古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歌谣记录了古人砍来竹子,制作弓箭类的武器,泥土制作弹丸,用这武器外出狩猎的事情,是古人劳动的场景,是平常生活的记录。我们可以想象,古人口口相传的关于劳动的歌谣,肯定有许多许多。只不过这一首,这八个字的歌谣,有幸成为了我们能看到的有记录的第一首“诗歌”,得以通过文字穿越时空,看到古人的生活场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先民们将诗歌与劳动生活紧密相连,以诗歌的方式记录了先民的爱情、战争、风俗、祭祀、动植物等。从《诗经》里我们可以窥见先民们的生活与情感。相传仓颉造字惊天地泣鬼神,一个字里就包含着一个独有的世界,我们也正因着文字,可以与古人交流与未来对话。文字组合后,就上升为诗歌这特有的文字的身体,一首诗就是一个语言的身体。诗里有气息、血液、情感灌输进去,诗才有了生命。你拥有怎样的生活,就会有怎样的诗在等你。
树才老师谈到:诗歌是语言,是语言的妙用。诗歌就是生活,离开生活来谈诗,那是无源之水。同时强调诗是民族的艺术,由于生活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致使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中国诗词的翻译就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事情。
如何读懂诗歌?这就需要读者通过语言,接通情感与心灵的状态。“玫瑰花开”是个事情,是个句子。但再加一句“玫瑰花开,不知为谁开?”就是诗了,这里有了情感和思绪的萦绕,可以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运用起承转合,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文字里写进自己的感情。古代伟大的诗人,大多都是官场失意之人,将自己的“伤”,自己的“怨”,自己的“离别”与“得失”融入到语言文字之中。让我们阅读那文字之时,便会用你的生命去感知诗歌里面那个沉寂了的生命。文字放在那里,只有通过你的生命体验,感应诗人的体验、感觉,感受另一个生命的情感状态。生活的阅历,知识的储备,也决定了你对诗人的理解。正如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关于教孩子写诗。我很欣赏这句话“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信任孩子,他们就会打开自己的语言的阀门。鼓励孩子将脑子里蹦出的真心话写下来,这就是孩子们的诗。孩子的内心世界与成人不同,思维方式有自己的年龄段特点,奇思妙想、异想天开是常有之事。诗歌是不过脑的东西,是沉默的声音,是不能用来教的。你去仔细揣摩了,可能诗就离你而去了。孩子有孩子的童真,孩子有孩子看世界的视角。诗源自生活,你要听到花开的声音。首先是“听见”,用眼睛去“听”,用耳朵去“看”,让思绪飞扬。从无到有,从有中丰富“无”,“无”即“万有”。自然、自在、自由,诗意就来到你心田了。
这几年,我们学校也在鼓励孩子们写童诗,每年都举办一次童诗大赛,已经为孩子们集结了五本诗集,内容涉及“把我的春天说给你听”、“金色的秋天”“爱祖国”“爱校园”“老师您听我说”等,写出了一个个童真世界。
诗歌让人看到希望。让人更多地接近真善美,以真诚之心对待生活。对于孩子们来说,写点心里话,用他们的语言方式写写生活,写他们认为的诗,表达他们独有心境。让孩子们享受写诗、读诗的快乐,在诗歌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再一次真诚地说一声:感谢树才老师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