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关系好的小伙伴们之间都开始从原来稀奇古怪的外号里开始了一段清新脱俗,脱繁化简的旅程——一律以父子相称。
于是现在往往叫爸爸的时候都是有求于朋友或舍友的时候。
可平日里总以父亲自居的我们,又真正能帮到朋友多少呢?
提笔写这篇是因为跟一个老友聊天的时候,自己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咸吃萝卜淡操心的风格,带对方操心起了所谓的未来,表达了对对方眼下生活状态的担忧(自以为),最后被狠狠打脸的经历。不由带来几点反思:
1.朋友生活的好坏,不要妄加揣测与评判
自己是个有不少老友的人,经历了时间和空间的隔离,和朋友之间所剩的只有往日的情谊,而自己又是个喜欢瞎操心的人,故而总是根据好友发的只言片语就去给别人提一壶鸡汤。不是别人说自己打游戏沉迷了无心学习就真的如此,不是别人发个稍深沉一点的反思总结就需要指引人生方向现在提笔写来真是觉得可笑,我一个情况都不甚清楚的旁人,又凭什么一副很有资格的架势对别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追求评头论足,妄加批判?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他本人的选择也必有其理由,他们觉得真正快乐的,就是好的。
2.努力做个真正够格的“爸爸”
益达总说:“关爱牙齿,更关心你。”我觉得还是“关爱朋友,更关心自己”比较合适。我们总说着生活的节奏在加快,即使还没有工作的压力,可形形色色的大学生活也把朋友之间带出了“时差”:我们很难在同一个时间段里专注地无障碍地聊上个酣畅淋漓,没有那么多时间,甚至更没有那么多可聊。大家忙的都无暇联系。或许更多的,当别人想起你的时候,是要找你帮忙了(到你当爸爸的时候到了/手动滑稽),这不是什么讽刺的话题,恰恰是值得反思和玩味的——我们真的能帮到多大的忙呢?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他失恋以后你是陪他举杯宿醉管用还是把人姑娘劝回来好使?故而我们有时间对朋友嘘寒问暖,拉点家长里短,不如踏踏实实地着眼于自己的能力。不是说只有我有用,我们才能做朋友;而是说对于朋友,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至少,也要对得起他们喊得一声声“爸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