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最好故事、最美的事物从来不在娱乐的圈子里,也不在灾幕里,这些圈子最多是呈现的一种载体。
在 物欲横流的时候,是很难有属于自已的一处不为污垢的心灵花园的。那些或许只是我们给思维的一个错误的惯性。听说我喜欢的一部小说,要拍成电视了。可我不为了它感到高兴,我实在不愿以这样的方式去固化在我意识里的那些形象,对的,实在不愿让它将我在生活中,体察到的那小小的诗意覆灭,从而占据我的生活。
许多的路要走,通畅的,不通畅的,都要走一番。许多的故事要讲,听过的,没听过的,都要认真的听一遍。
这是一直在做的,也是一直在追问的
我们是要读生活这本书,如果想得那么多,得到的又那么少,就会陷入焦虑的怪圈。
在我的童年时光,是有一些70年代的影子,甚至50年代的影子的。我在木瓦屋前的竹阳台吃过饭,看着流霞落尽,在天暗下之前刷过外公的酿酒缸,也同在一片流霞之下送走一位30年代的慈祥老人。也曾在稻田握过耕耙,在还没有那么多轰呜的机器的时光,看见父亲亲手制造一辆牛车的过程。与曾外婆目睹小黄牛的降生。在稻田上骑过白马也曾来在傍晚回摆弄过黑白小电视的天线。
进入90年代,父亲随着打工潮去往深州做着基建的工作,后来母亲也跟着去,我便跟着外婆过着一种放牛
娃的生活。
70年代的人最是勤奋,也最是顽强。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并建立。国家恢复联合国合法席。1976年三位伟人相继离世,1978年《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美国总统首次访年,1979年中美建交。
70年代的人很少说类似爱你这样的话,,却肯冒雨去邻郊看一部爱情剧,甚至去远镇看灯火下的幕头电影。骑着凤凰牌自行车的恋人也很多,总是习惯书信往来。也许他们都是多行动派。恋人们都喜欢去照相馆拍照留念的,都习惯带着恋人的相片外出寻工。
进入80年代,乡间的年青人,竭尽全力拥入城乡安家,练就一技之长,大批年轻人穿着绿军装入伍。为下代的受教育、物质的优越条件奋力谋求
,就算因着所受教育的不足,母亲与父亲仍然在尝试不同农种后却在涌流中失措,没能成为这些群体。于新世纪又到甫田的湄川小岛做基建工作,父亲总说“我能力不够,跟在家里,能走出去的概率并不大,你要自己选择”于是我于新世纪的第十年同姐姐寄读池上一样辗转寄读到朔上。进入脆弱与敏感积疾的时光,那时候积蓄的丧文化还未完成发散。进新世纪后,越感身心的脆弱与敏感。90年代次元文化开始兴起,耽美、同人形式的文化涉入少年人的生活造就异次元的存在,时代在新文化涉入后有一种麻木的醉感,这时丧文化迅速散漫。
造就新文化形式的出现。
此后一年之中多半的快乐与幸福都是在路上,机车轰呜,两面清风作伴,绳带子要绑住因看厌了绿水青山而易睡的我。因着疾苦与奔波,父亲看过太多的风景。这些离散成就了我身心的脆弱、敏感,哀文化也接踵而至。流浪文学成了我的精神充剂,我开始从缄默无言中抽离,涉入田原,在意,并体察四季的风物。
因着自明,我将叛逆厄杀于满日星辰,将臆想抬升从此陷入愚钝的怪圈。慢慢退群,淡入自然,心灵的花园不曾打理,荆棘横行。顽屈、勇敢之力急剧萎缩,自信在伤言之处消磨待尽。我将整个童年和我的尸体洒落于心灵流浪过的稻田,与每一处雾朦处对话。
竭尽全力冼去心灵上的浮尘。
只愿因着沉着的脆弱,冼去浮华的一切,还就自己一颗本初的人。隔岸观火,月明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