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人物对话是故事和小说中常用到的一种形式,以前读过的一些关于写作的书中,也有提及关于人物对话的一些要求,比如人物说的话要用“引号”与说话时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区分开;合理使用“某某说、某某道”等,避免频繁地交待让人产生厌烦感,而用不同的说话方式和人物特点区别互相对话的人;等等这些注意事项。
但从没有一本专门针对人物对话的指导类书籍,所以读这本书前是有些期待的。但因为以前那些指导书中也会偶然提到对话,又觉得此书大概翻不出什么浪花,读时不自觉地又有些散漫的态度。
事实上对话的作用简直超出了我的想象,它是一个故事中所不可缺少的部分,除非这个故事像《鲁宾逊漂流记》一样大多数时候只有一个人,但这种故事非常少。
塑造人物形象
成功的人物对话会塑造出立体的人物,没错就是对话塑造人物。我们都知道在构思故事时,我们便同时勾画出了故事中人物的雏形,要想人物在故事中圆满地展示出来,除了人物外貌描写,及只有主人公视角才有的心理描写来展现外,便只能通过人物对话。
人物对话时的状态是开心还是悲伤;人物的语速,是支支吾吾,还是迫不及待;人物的说话方式,是方言还是普通话等,搭配人物说话时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基本就能看出此场景下人物的状态和一些经历。
以《西游记》中一段对话为例,此是过黑风洞时遇到困难,孙悟空请来了南海观音菩萨,为了搞定妖怪,孙悟空让菩萨变成自称凌虚子的妖怪道人,而自己变成一颗丹药,由变身后的菩萨献给黑风怪吃。
孙悟空看着变身后的菩萨道:“妙啊!妙啊!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菩萨笑道:“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
单看这样一来一往的对话,就很有特色。孙悟空的话直率却极有悟性,要是换成很有佛性的唐僧肯定也会有此感悟,对悟空的话会非常认同,但他却说不出这样的话,首先在他心里他与菩萨的等级不同,其次因为性格,他的话会委婉许多。
要是换成八戒呢,多半会:“哈哈哈,菩萨变妖精了。”这便不叫直率,而是憨傻可爱,他没有悟空的灵性。
要是换成沙僧,估计会自己忍下笑意,然后念一句:“阿弥陀佛!”他是憨厚而胆小,即没有悟空的灵性,也没有八戒的可爱,不过有他自己的特色。
菩萨的话更有特点,不管什么人读,都让境界有一下子升华的感觉,让人觉得这就是菩萨、神仙、得道高仙应该说的话。
其实要解读别人创作中的对话很容易,尤其是这些经典名著中的人物早已深入人心,但要自己写,如何为人物创造出不同特点的对话呢?
创造各具特点的人物对话
尝试着写过几个故事,所以对人物对话有深刻的感悟,在创造人物对话时经常有种无力感,总感觉在谈论一件事的两人除了立场不同,之间的对话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和特色。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这个在写故事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作者会参考与配合九型人格学来设定人物的语言及对话。
九型人格是对人类九种基本性格的研究,他们认为具有某种性格的人,就潜藏着某种动机。以九型人格中的“改革者”为例,说改革者的动机是需要以正确的方式生活,包括提升自我和改善周围的世界。
改革者总是会说出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对此他从不会感到畏惧。这种人绝不会感到腼腆害羞,而喜欢正面交锋,只要其他人做了他不认可的事情,他就觉得有责任去将其改正。
九型人格除了改革者,还有助人者、成就者、艺术者、观察者、质疑者、探险者、领导者、和平者,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即相同背景下,针对同一件事,不同类型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是由于性格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也就是说,在确定故事大框架以后,选择九型人格中的其中一个放到故事中,他自己便会因为性格发生一系列行动。
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九型人格看起来难免刻板了些,很难实际运用起来。那就可以用自己或身边熟悉的人去代入角色,甚至代入熟悉的名人。这样要写的人物与现实中哪位相似,便可想象在某种情况下现实中的人会说什么样的话,有什么表情和反应。
不过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要想写出前后期合乎逻辑的人物,还是要掌握人物的性格类型,比如学习“九型人格”和以前读过的一本“典型人物性格45种”,再结合参考现实或一些经典作品中的人物,比对人物对话,平时多分析多观察多练习,相信一定可以写出富有层次的人物对话。
人物对话的功能
人物对话的功能不仅仅是简单的人物对话,它肩负了整个故事是否精彩的重担。在一个故事中,我们一般用的最多的是叙述,但是大段大段毫无波澜一成不变的叙述难免让人觉得疲惫,这时候只要加入人物对话,读者眼前便有了一个清晰的点,故事立马变得生动起来,我们也会跟着人物团团转。
加入背景和行动的对话,避免了对话前大篇交待可能带来的乏味感。例如:“亲爱的,我真的觉得我们应该停下来问问多佛街在哪儿。”“没这个必要,宝贝儿。我知道路。”“那为什么我们在这附近已经转了四十五分钟呢?”
这样一段对话就避免了用很长的篇幅来描述两人的行动:从哪条街走到了哪条街,见到了什么店,直到眼花缭乱,人也疲惫不堪等。这段描述就不如上边的对话更有带入感,甚至我们也会跟着说话的人暗暗地生气咬牙切齿,就好像疲惫被浪费时间的是我们一样。
用人物对话来调节故事节奏。虽然人物对话举足轻重,但一般的故事中不可能全部是人物对话,当然对话类题材小说除外。随便写一点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你今天怎么这么闲,有时间约我喝咖啡?”“我哪天都很闲啊,分明是你很忙好不好。”“好了,好不容易见个面,别一见面就杠上了,说认真的。”“我离婚了!”“为什么?”……
发现一个问题没有,只要对话一直下去,故事就一直在快节奏地往下走,拦都拦不住,因为对话的两人之间不可能一直说:“你很忙。”“是你很忙。”“分别是你很忙。”……
我都被这较真的两个人搞笑了。除了这两个奇葩,大凡是人物对话,内容就肯定会暴露问题,拓展情节。所以在故事中如果节奏慢了,或者刚用几页的文字描述了故事的大背景,想调节下沉闷的气氛,立马加入对话。相反,如果故事节奏过快,停止对话,加入景色或者人物心理描写。
如何写好人物对话
把场景、背景融入人物对话。背景并不单单是故事发生时所在的环境,它还可能是人物的职业,人物的家庭情况等。举个例子:“发生了点事,很突然。”“什么事?”“合作商店里发生了紧急事件,商店的副经理生病了——”“商店?什么商店?”“哦,我一定跟你提过,在小镇我们有一个绿岛零售店,卖加工食品,新鲜的加工食品,夏天卖鲜货,还有烘烤食品……”
把行动融入对话。行动指人物的动作,广泛一点说行动包括对话人的五感:“视、嗅、触、听、味”五种动作,即对话的人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
不管是在对话,还是在描述中,文学创作中都提倡用五感写作法,使文字更生动,代入感更强。
在对话中插入提示语,增强对话内容带来的张力。例:他用沙哑的声音低声说道:“我是来找你的,绝没想到会在这儿找到你。”或者:“我是来找你的,绝没想到会在这儿找到你。”他用沙哑的声音低声说道。
这个提示语:“他用沙哑的声音低声说道”正常不是放在前边就是后边,而这样改一下:“我是来找你的,”他用沙哑的声音低声说道,“绝没想到会在这儿找到你。”是不是感觉上更强烈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