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很偶然读了《知识与爱情》,觉得挺有风格。黑塞并不以情节来推动故事,而更侧重于主人翁在思想,价值观方面演变的剖析,有时候是通过对话,有时候是通过独白式的反思,总之,经历,反而是不重要,黑塞的描述也很简略。一开始并不大明白这本书到底想表达什么,因为,你会看到,主人翁的经历带有虚幻色彩,几乎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读者难以代入,也就难以理解。唯一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那齐士对戈特孟说的一句话:“你不知道要达到圣人生活的途径之一就是放荡不羁的生活吗?”咋一看是矛盾的,但这几乎便是这本书的最核心的思想,经由感性,最终回归至理性,“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得以统一。
直至看了《悉达多》,才略懂得《知识与爱情》。其实并没留意作者的信息,只是很惊讶与《知识与爱情》的相似,一看,果然是出自同一高人(kindle的书时常让人忽略了作者,甚至模糊了书名)。事实上,黑塞也是先写了《悉达多》,若干年之后,才写了另一部。
比较之下,我更喜欢《悉达多》。其实,为什么要比较呢,呵呵,本来就是相互辉映的。但,事实上,还是有区别的。
首先,《悉达多》的翻译很棒,比之《知识与爱情》,不知要高出多少个段位。王小波说过,最好的文字一定是出自译作,如王道乾翻译的《情人》,是经典中的经典。这可能会有几分个人情结,但看过这本杨玉功翻译的《悉达多》,觉得至少是有几分道理的。
其次,《悉达多》整部作品,近乎是一部诗歌。读的时候,能感受到有如诗歌般的,洗练的韵律,每句,每段,都可以拿来吟诵。
最后,所有的,关于《知识与爱情》的疑惑,在《悉达多》中,都能找到答案,能找到印证。正如《悉达多》中的悉达多与佛陀,佛陀即是觉悟之后的悉达多。那齐士代表的,也正是觉悟之后的戈特孟,至少是戈特孟所追寻的自我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