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从外部层面来看,如果要成大才,将经历很多磨难和痛苦。有的人会越挫越勇,曾益其所不能,成了大才;有的人在失败、困难面前,就走不动,不但成不了大才,还不堪重负,走不下去。说明外部的阻力和压力并不是妨碍孩子向上向善的主要因素,人和人的区别最核心在于他的内在装置和结构不一样。
从内部的世界来看: 1、 目标感,目标不是一个具体的分数,考多少名,到哪个学校。目标不是一个特别具体话的东西,目标是一个感觉,内化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刺激人产生向上的动力,拉力,拉着人往前走。目标感越强的人,动力就越强。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他能忍受
2、 责任感。学习这个事跟自己有什么关系?皇上不急太监急,家长阻断了孩子与学习的这种联系。孩子与学习联系感越强,责任感越强。
3、 配得感。配得感越强的孩子,围绕目标的动力越强。如孩子想买一百块钱的东西,家长一般会买比这便宜的东西,成年人会挥霍无度,要勤俭节约。这种无意识中给孩子造成不配,不值得,孩子不是逻辑理解这个事,而是直接感受的。不配的感觉多了,孩子的配得感就弱,围绕目标和学习的动力就弱。想让孩子考清北,要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要先让孩子觉得配得上,先让孩子在心理层面上配得上。
4、 胜任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成功的经历和失败的经历,爸爸妈妈的注意力焦点在哪儿?孩子有成功的经历了,找到胜任的感觉,我们多去强化他,多去关注他,多去确认他,为孩子感到高兴;孩子有失败的感觉了,事做失败了,每个孩子基本都差不多,不可能把所有事都做成,人生不如意时十之八九,失败是成功的妈,这很正常。谁没失败过呀,爸妈谁没失败过吗,压根就不往心里去,连失败都不敢失败的人,长大了也没多大出息。一句话就过去了,没啥!多强化他把事做成的感觉,多给孩子成功的体验。在他成长的行囊里面,他会累积更多的胜任感,他一做事,在经验层面上,会跳出来一个感觉:“我能做好!”
5、 快乐感。俗称的“学习兴趣”。一学习就快乐,浅层的兴趣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环境进行正面的情感刺激,一学习就快乐,一学习就放松。还有的就是负面情绪刺激,孩子一学习就批评、指责、打骂,导致他一学习就痛苦,这是浅层次的快乐感,这种快乐感提供动力和支持。
6、求知欲:在求知中产生欲望,在提出问题中产生欲望,不直接给答案,通过问题引领他,不断求知,解除饥饿感,不学习就饿,就痛苦难受。
7、意义感:妈妈的幸福感越强,孩子的意义感越强,取决于母亲。孩子与妈妈的情感联系越强,孩子的意义感越强。意义不仅仅是孩子学习,他是一个生命最深处,推动孩子成长的核心动力,叫核动力。
这几方面构成了孩子内部结构、向外面对外界的阻力、压力、困难、失败等产生的动力有多强。如果这几块构成的动力远远大于这些阻力和压力,孩子依然强劲往前走,越挫越勇,增益其所无能;如果内部动力低于外部的阻力和压力,孩子就走不动,会让孩子止步不前。
最核心的要盯住内部动力,如何提高内部动力,排除、减轻外部阻力和压力而没有力量或没有关注这些动力,孩子增益其所不能上不一样,要成大才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