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妈妈别担心,乳溢过多分证型!教你从症状判断:是肝郁、脾虚还是阴虚?

乳溢过多,在中医里称为“乳泣”或“乳汁自出”,是指不在哺乳期间,或哺乳期但乳汁分泌远超正常需求,自行流出的一种病症。中医认为,乳汁为气血所化生,其正常分泌和排泄与肝、脾、肾、胃等脏腑功能及冲任二脉的调节密切相关。下面是相关辨证及调理方法:

1.肝郁气滞型

此型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功能失常,导致乳汁不循常道而外溢。

症状:乳溢量可多可少,乳汁常伴有异味,乳房胀痛或有结块。情绪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嗳气频繁。月经周期紊乱,或闭经,经前乳房胀痛加重,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止溢。

常用中成药:

加味逍遥丸,柴胡舒肝丸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的作用,帮助缓解因肝气郁结引发的乳溢及情绪、胸胁不适。

2.脾虚湿盛型

此型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导致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湿浊内生,壅滞乳络而致乳溢。

症状:乳溢清稀量多,无明显异味,乳房无明显胀痛或仅感沉重。神疲乏力、肢体倦怠,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偏少、色淡,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益气,祛湿止溢。

常用中成药:

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丸健脾益气、燥湿和胃,改善脾虚湿盛导致的乳溢清稀及乏力、腹胀等症状。

3.肝肾阴虚型

此型多因久病体虚、房劳过度,导致肝肾阴亏,虚火内生,扰及乳络而致乳溢。

症状:乳溢量少质稠,或伴有乳汁带血(少量),乳房微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失眠多梦,口干咽燥。月经推迟、量少色红,或闭经,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降火止溢。

常用中成药:

参鹿膏,全鹿大补丸,鹿茸枸杞红参含片滋补肝肾之阴,辅助缓解阴虚火旺引发的乳溢及腰膝酸软、潮热等症状。

4.气血两虚型

此型多因产后失血过多、久病耗伤,导致气血亏虚,乳络失养、固摄无力而致乳溢。

症状:乳溢清稀量多,持续时间长,乳房柔软无胀痛。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心悸,气短乏力,失眠健忘。月经色淡量少、周期延长,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固摄止溢。

常用中成药:

人参养荣丸,全大补丸补气养血,增强机体固摄能力,改善气血两虚导致的乳溢及头晕、乏力等症状。

其他调理方法

1.饮食调理

a.肝郁气滞型:宜食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芹菜、茼蒿、萝卜、柑橘、柚子、玫瑰花、茉莉花。忌食:糯米、奶酪等黏腻壅滞气机的食物,以及咖啡、浓茶等兴奋性饮品。

b.脾虚湿盛型:宜食健脾益气、祛湿利尿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白扁豆、赤小豆、冬瓜、鲫鱼。忌食:生冷瓜果、冷饮、甜食、肥甘厚味,以免助湿困脾。

c.肝肾阴虚型:宜食滋补肾阴、清退虚热的食物,如黑芝麻、黑豆、枸杞、桑葚、甲鱼、鸭肉、银耳。忌食:温燥伤阴的食物,如羊肉、韭菜、花椒、辣椒等。

d.气血两虚型:宜食补气养血的温补食物,如小米、大枣、桂圆、鸡肉、牛肉、蛋奶、动物肝脏。忌食:破气耗血的食物,如白萝卜、空心菜等。

2.中医理疗

a.针灸:可选取肝俞、太冲、期门、足三里、脾俞等穴位,根据具体证型进行配穴,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b.艾灸:脾虚湿盛/气血两虚,常用穴位足三里、脾俞、中脘、气海,以温阳健脾,补益气血。肝郁气滞和肝肾阴虚慎用灸法。

c.推拿按摩:按摩乳房及周围穴位,如乳根、膻中等,促进气血运行,缓解乳络阻滞。

3.生活方式调理

a.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尤其避免熬夜。夜晚是阴血滋生、元气恢复的关键时期,对于肝肾阴虚和气血两虚型尤为重要。

b.适度运动:选择和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以微微出汗为宜,有助于气血流通,舒畅气机,但不可过度运动耗伤气血。

c.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可通过如冥想、瑜伽、与朋友倾诉、户外散步等调节情绪。

中医调理讲究“辨证论治”,请务必寻求执业中医师进行面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切勿自行对号入座乱用药物。中医调理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请保持耐心。祝您早日康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