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一算,小孩读到三年级,几乎参加了学校组织或倡导的所有课外活动,也拿过几个奖。
拿奖倒不是参与的动力,毕竟很多名目只要参与就有鼓励奖。本着“重在参与”的理念,每次在完成作品的质量和用心程度上,介于上限与下限之间。
也在每次完成一个活动目标后,都会有“这大概是最后一次”的错觉。无奈各种活动层出不穷,各种“巧立名目”花式接踵而至,实在疲惫之极。
想来老师们也有苦难言。班主任某次在活动中感慨:“……项目太多了,现在好像是抽空教点书……”
于我们家长来说,又何尝不是进退两难。班主任老师“叮咚”发来了信息文件或链接,后面跟两条50秒长的语音条,你能拒绝吗?
不能!
不是每位家长都有时间有精力或者心甘情愿配合学校这方面的“风吹草动”的。所以,一旦被班主任老师“盯上”,从此就“一入活动门深似海”。
我真的有点后悔立了积极妈妈的人设。
当然,也不否认参加这些活动对小孩的确有或多或少的好处,比如丰富了知识体系,开阔了眼界领域等,锻炼了胆识与信心等等。
但不得不说真的很!费!妈!
再说参与者孩子本人,也并不是每次都甘之如饴,大部分孩子参与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在被迫地任家长老师们摆弄。
五一假期之前,又接了两个“活儿”:一个是写作类,“我喜欢的科学家”。“熬灯费油”地写了交了,还有意外“收获”——看小孩写得吃力,和他商量之后决定开始写日记。目前进行较为顺利。且按下不表。
说说第二个“活儿”,是科技小制作。
这属于“小部分”合孩子们胃口的活动。小孩自己找了很多相关视频,最后确定做一个“液压式升降停车场”。材料是几块纸板、四个注射器和输液管。我还专门买了一把做手工用的胶枪,想到以后也用得上。
为了提前把作品上交完成,好安安心心过假期,家里几个人分头行动,”赶在“五一”假期前完成了。结果又乐极生悲——
小孩交给老师后,老师放在教室某柜柜上,结果抵不过正处在疯狂好奇年龄的小家伙们的“打量”,弄坏了。还好,是一处粘连的地方弄脱了。
放学时小孩将“停车场”拧了回来,弱弱地说:“老妈,班上同学们抢着玩,搞坏了。“
我喜悲掺半,看来小家伙们都喜欢。“悲”则悲玩它的人不顾惜,没有“怜香惜玉”。
修补简单,用胶枪重新粘好。假期过后小孩便又带去了学校。前车之鉴,我特意叮嘱小孩要好好交给老师。
却事与愿违。
两天之后“停车场”的残骸被拧了回来。
这次“侩子手”们把输液管里面用来升降的水弄了出来,“停车场”全部是纸板做的,结果打湿,狼藉一片。小孩一急之下,将其毁灭丢垃圾桶,只带回来三个缺胳膊少腿的注射器。
斥喝免不了。小孩郁郁,说老师叫又做一个。我激动对空气发飙:“不做了!不参加!哪个一天精力时间多得很吗?”
发完飙冷静下来问关键:“为什么老师不交上去?”
小孩嚅嚅诺诺说不清楚。老师的58秒语音条半小时后发来了,告知,因为负责这个活动的老师这几天在忙,所以作品没有交上去云云。重点是,修补一下,弄得更精致一点,毕竟要参与评选的。
这次我铁了心想好了回辞,算是第一次跟老师唱了“反调”,委婉表达不参加了,还扯了谎,说工具不好借,时间也来不及了。
没想到老师“不放过”,说时间来得及,可以再做一个。
我能再次拒绝吗?不能。
小孩鼓圆眼睛抗议。
他抗议的又是“双重任务”加身——老师这条“追债”语音发来之前的前一条语音的内容是参加少年经典诵读,还特意说是校方重视,特此推荐他们班他和另外一个女同学参加。
我当然没有拒绝。“追债”语音来之前就答应了。
怕老师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