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好的亲子关系就没有教育! 孩子越大越要尊重孩子的个性!
许多家长抱怨 “孩子越长大越不听话,还不如小时候呢,现在真是油盐不进”
孩子长大自我意识增强,可不少家长仍然当小孩子对待,居高临下,颐指气使,造成一沟通就吵架,怎么可能有好的亲自关系?家长们要做的不是让他们听话,而是要改变自己教育方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复旦王德峰教授:"我建议你从今天起,别把孩子当成你的儿子,当成是你的好朋友托付给你照看的一个孩子”
接着他还告诉这位邻居,你只需要让孩子吃饱穿暖睡好了就可以。
两个月后,这位邻居来找王教授说 "听了你的话,我才发现儿子优点多,还知道在我生病时关心我”。
这位邻居还说,自从她这么对待儿子后,母子两关系缓和了不少。面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她也再没有太多苛求,结果孩子反而进步了不少。为什么呢?三个教育真相应该深思。
1,发脾气 说教是最无用的沟通方式
家长一不高兴就啰啰嗦嗦讲一通道理,有的对孩子大吼大叫发脾气,孩子就会愤怒,再说啥是进不了耳朵的。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55387” 理论,指出人与人交流的效果取决于55%面部表情、38%音调语气和7%语言。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如果总是表现的愤怒,声音很高,那么孩子根本就听不进去,本能地自我保护听不进任何语言。
在《超级育儿师》里,叛逆初中少年宸宸对父母的管教反感至极,甚至拿棍子威胁父母,就因为父母总是质疑他,批判他。宸宸感受不到尊重和爱,只能用叛逆去保护自己!所以,一定要平等的、心平气和的去和孩子沟通。
2,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前提
心理学有个“水管理论” 就是说只有水管通的状态下水才能源源不断的流出。而亲子关系就像是这根水管一样,只有亲子关系和谐了,和子女的沟通才能顺畅,家长的话孩子才愿意听。否则,不管父母说什么孩子都只会反感。
北大教授丁延庆的女儿从小是个“学渣”,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尤其是数学回回垫底。丁教授并没责怪女儿反而开始每天骑车接送女儿上下学,因为路程远时间久,女儿就主动跟丁教授聊天。慢慢的,父女感情越来越亲密,丁教授就趁机给孩子教授数学学习方法,结果女儿的成绩就慢慢提升了。
只有让孩子们感受到安全和信赖,他们才会放心将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告诉父母,听从建议。
3,引导和鼓励胜过操控100倍
王德峰教授的邻居之所以能够缓和孩子的关系就是尊重孩子,平等相待。多鼓励和引导孩子,多看孩子的闪光点,那么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才能轻松和谐。
有些父母就好像带了一个框框来要求孩子,好像孩子是可以操控的,一发现孩子言行不符合这框框就会上纲上线,喜欢盯着孩子的缺点,热衷于对孩子"挑毛病“。久而久之,不仅孩子变得自卑,亲子关系也会紧张。
真正合格的父母是做孩子的"脚手架”,尊重孩子的思想和内心想法,给孩子自由空间,只在孩子需要时鼓励和引导。
智慧的父母会放手,但不彻底撒手。
当孩子需要时做孩子坚强后盾;当孩子不需要时做孩子忠实“观众”。
请记住,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爱,应该是接纳、包容,而不是评判和苛责
父母带给孩子最大的礼物是肯定、赞赏。适当的时候放手让他们去体验,而不是一味地禁锢。
中国教育学会理事王占郡曾分享过一个自己的经验,当他女儿进入初中后偏科时,他就写了一封求职信给女儿申请成为女儿的“学习顾问”,还要求女儿支付薪水,结果女儿欣然接受了他的“求职”。所以说,很多时候孩子并不反感父母,而是不喜欢父母的高高在上。
作为家长一定要用尊重欣赏的方式去爱孩子,就像爱“别人家的孩子”一样。reng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