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世道变坏,是从嘲笑文艺青年开始的。其实,无论在哪个时代,看不上文青的都大有人在。
毛姆老早就在《人生的枷锁》里有过一针见血的概括:
“对于菲利普来说,世上再不会有比与海沃德为伍更糟糕的事了。海沃德这个人是带着十足的书生气来观察周围一切的,没有一丁点儿自己的看法;他很危险,是因为他欺骗自己,达到了真心诚意的地步。他真诚地错把自己的肉欲当作浪漫的恋情,错把自己的优柔寡断视为艺术家的气质,还错把自己的无所事事看成哲人的超然物外。他心智平庸,却孜孜追求高尚娴雅,因而从他眼睛里望出去,所有的事物都蒙上了一层感伤的金色雾纱,轮廓模糊不清,结果就显得比实际的形象大些。他在撒谎,却从不知道自己在撒谎;当别人点破他时,他却说谎言是美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这就是人们眼中文青的第一大罪:装。
当文青与矫揉造作、附庸风雅、装腔作势联系到一起的时候,他们很难不成为人们嘲笑的活靶子。在人们眼里,他们对自己的误判,懂得太少,却欲求太多,却自恃清高,一步错,步步错。活在现实世界,却处处与世界格格不入;没有生存技能,却总觉得世界欠他们的;达不到那个段位,却非要把自己和人家强拉到一起。
文艺青年的所有原罪,也许都在于此:觉得自己生而不凡,所以理应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如果没有得到,那就都是世界的错。
这么推论下来,文艺青年一般都挺穷的,这也符合我们生活中的观察。而穷,是人们嘲笑文艺青年的所有立足点。
他们没有生活能力,挣不了钱,因此只能沉湎于粗糙的情怀和自我感动,由于变得更加蠢笨痴呆,然后更难挣到钱。有一个很经典的说法:“当一辈子文青其实毫无难度,因为但凡有点本事早干别的去了。文青不是姿态,不是特长,是没办法。”
文艺青年们热爱谈论山本耀司的设计理念但是买不起他的衣服;崇尚荒木经惟的摄影技术但自己只会用各种免费滤镜;旅游一定要去“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因此怀揣着一百块钱蹭车骗吃游西藏;口头禅是“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但是吃饭一定要用团购券。
上市公司的老板热爱山羊皮乐队,明星艺人收藏奈良美智和草间弥生,那不叫文青,那叫有品位。在这个时代,看似的同义词已经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语境含义。
如今的文青们大概是这样的:热爱棉布质地的衣服,热爱手写体的字,热爱使用“干净”这一类词语,热爱自我观察,热爱消费落魄的艺术家;引用民谣里的歌词去形容爱情,引用《纸牌屋》里的台词去理解政治。而如果你问的稍微深入,他们便哑口无言。
而在他们那里,懂与不懂似乎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拥有一个文艺的灵魂。可他们,恰恰没有文艺的灵魂。或者说,对于文艺的灵魂有深深的误解。
那么文艺的灵魂什么样呢?
我觉得至少应该像博尔赫斯。他曾经说过:“书籍对我来说,其亲密程度不亚于手和眼睛。”在他那里,读书是一种幸福。他4岁时就泡在父亲的图书室里,不分门类博览群书。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到爱伦·坡到塞万提斯,以及描写高乔武士的《马丁·菲耶罗》,还有工具书《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十卷本的《钱伯斯百科全书》等等。少年博尔赫斯通过阅读得出结论:生活,他的生活,就是文学。
或者像伽利略一样,文艺到死——希望葬在米开朗基罗的身旁。又或像米兰·昆德拉,反复追问:”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中的第一次彩排便是生活本身,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
文艺其实就是一种特定的表达方式、生活方式和内心存在方式,它的存在是因为它对现实生活的美感有强有力的帮助。无论是对生活不满的人,还是物质生活有所成就却觉得“缺点什么”的人,文艺都能填补空白,通过对世界的抒情性思考,文艺像是人们为粗糙的石灰路面抹上的一层油漆,它确实能让现实看起来更美好,更顺滑,不那么硌人。
也许文艺青年天生就和别人有距离,因为他们总能对生活看得比别人更深入一点。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不容易成为盲从的大多数。但和大多数比起来,文艺青年的力量微乎其微。
现在的时代,文艺所代表的精神生活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坏品位在互联网上格外被传播,而文艺原本可以遏止这种坏品位,可以让那些丑陋的物质产品变得再优雅一点点。也就是在物质基础上的精神生活,可以对物质世界进行增益、让物质生活更美好的精神生活。
可以肯定,忽视具体生活基础的精神生活不可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因为物质生活作为人安全感和舒适度的最主要来源,无疑是基础性的、本质性的需求。相反,由于“精神至上主义者”对物质生活充满怀疑甚至蔑视,他们顺带着蔑视了那些生活虽不如意,但尽心地改造物质生活条件的人,这些人现实而踏实,无暇顾及精神世界,作为一种反击,他们无疑会对文艺青年这个群体整体产生逆反心理。
文青本就是小众的,弱势的,面对强大的,主流的网络舆论,他们毫无还手之力。
又何必还手呢?他们依然会在周末去书店参加个见面会,朗读几段《百年孤独》,对于真正的文青来说,这就足够了。
文艺青年是有情怀、有理想、有能力的。文艺是一种在物质之外,对精神生活有要求的态度。他们自然而然地将文艺视作一种生活方式,坚定地在生活里实践它,并因此将现实生活过得更加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