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不是你的世界
——《吃的文化》教学反思
设计了一节作文课,满怀信心去上课。抛出一个问题之后,我突然明白了:“孩子们,我的世界不是你的世界!”
上课伊始,我告诉孩子们:“老师有一个问题,我们要实话实说哦!”
“大家喜欢什么?”原本以为孩子们会有很多人说是吃,结果全班55个人没有一个说喜欢吃的。这结果让我大跌眼镜。
我在想:究竟为什么呢?原因不外乎以下:
第一,迎合老师的口味,认为读书、跑步等是好的答案;第二,生活视野局限于学校甚至教室之内,没有考虑自己真实的生活存在;第三,从众心理,大家都这么说,我也得这么说,否则会被孤立。总结起来,就是思维固化的原因吧!
课在继续进行。经过引导,孩子们能把思想放到吃上了。我让孩子们用3分钟的时间写自己吃过的食物,并且提醒:“怎么写才能写得又多又快?怎么写可以便于记忆?”因为了解到这个班的老师曾经教过孩子们思维导图,心想他们至少会有一些同学用上思维大图。结果有一次让自己大跌眼镜:没有一个学生用到曾经学过的思维导图。
为什么呢?课后跟他们的任课老师交流,我们觉得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过思维导图的时间太长,而且没有刻意训练过;第二,学习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学用脱节;第三,平时的思考就没有层次。总结成一条就是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状态。
课在继续进行。我问学生吃过豆腐吗?大家都说吃过。“鱼是火,肉是寒,白菜豆腐保平安。”豆腐是我们生活中再家常不过的菜了,对于孩子们而言应该不会有问题了,我就让学生以《豆腐》为题写一写。结果再次出乎我的意料。本以为他们至少会写出几种豆腐(菜)的名称,但是孩子只是简单写写自己喜欢吃豆腐、老师说了豆腐的好处、回到家妈妈给我炒豆腐等。下课我找了几个学生问问,才知道原因出在这里:
第一,学生平时是吃豆腐(菜)了,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个豆腐(菜)叫什么名字;第二,虽然吃了,但是根本不知道则会豆腐(菜)是怎么做的;第三,根本就不喜欢吃豆腐,也很少吃豆腐。
最后针对孩子们的表现给予了指导,又让学生们快速浏览了汪曾祺和梁实秋两位大师写的《豆腐》,再次让孩子们独立去写。我问孩子们能不能在45分钟内写出600字的作文,他们都说不能。但是我跟孩子们打赌说:“一定有人能!做到的同学老师有好吃的!”结果还真有学生做到了。最后整体的作文效果还算是不错的。
但是先忽略教学效果不说,单看教学过程,这节课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孩子为什么不会独立思考了?包括思考的角度、顺序和深度;孩子们为什么不会感受并体验自己的生活了?难道他们的生活里只有校园、教室?为什么他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东西却说不出来呢?当然,我也在反思:为什么我的设想会和孩子们的思维产生这么大的偏差呢?我的世界和他们的世界究竟有哪些不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