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
可我总是在深夜里思念他,在孤独时做有他的梦。
梦里他还在稻香村,在买新的糕点,或者就在大陆新村那颗大树底下。我在梦中回归看向他的背影,慢慢的,轻轻的,一边走,一边希望梦的长久。他好像知道我需要他,我在他身后,或者他原本就在等我。
“如今几岁了?”转过身,他笑了。
我记忆中的面庞没能留住,他的笑容却幸存了。
嘿,你知不知道,玉兰花开了,而且开得很好。
我其实一直不确定,对于他,我到底该称呼“鲁迅先生”,还是“豫才兄”,亦或者是玩笑似的“迅哥儿”。
16年的10月底,我和他的齿轮开始转动。于图书馆的相识。我固然是读不懂甚么“茴香豆”之类,但我透过那些立体的字墨,窥见了一个我从未触及过的时代。我惊艳于那样的文字,却说不上来自己对其是何种感受,是深刻,或无声,或振聋发聩?
通过他,我认识了北大,认识了他设计的校徽,也认识了“汉语言文学”。我尚未形成什么概念,也不懂中华文化等等,只说要考北大,要成个作家要去看看他。
那,我暂且先称呼他“先生”。
我对他了解不透彻,只叫他“鲁迅先生”。四年级也是懵懂的,看他的全集,也是一知半解,只是暗自地记下来我爱的篇目。我逐渐知道他叫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喜欢的名。一篇《少年闰土》,成为别人玩梗的对象时,我却在“鲁迅”二字的旁边,写下一句“以笔为刃,以墨为锋”,此后,每当看到这两个深深印在我脑海中的字,都会写上这句话。
“还是树人好罢。”树人先生叫着不大礼貌的,可我依然为其撼动。
可是我等我脱了童年,看到电视剧和网络上的他时,我却一秒间畏惧起来了。我本以为他是我去追逐的,可是就一夜之间的事,我忽然离他近了。
当时局还是昏黑的乱世,有一把炬火的亮色点明了夜空,应了一句“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从不喜后退,便只留下前进的身影。灿盛的明昏将臂膀映得出奇而伟岸——是一种将瘦削肩骨雄伟起来的气魄。
天光云影,烈焰还在燃烧。他便是那把炬火,还在无声地热烈。
你且莫悲!莫哀!莫念!莫忆!青年,青年就是希望。
我懂了,我那几年一直察觉着我和先生之间时隐时现的宿命。我不是要成为第二个他,我要让他通过我的眼睛,看看世界,也看看我继续拿着他的刀和枪,在荆棘里血污满身,却仍大步向前。
我没有先生那么勇敢,我还没有成为先生笔下“中国的脊梁”,我看着课本上先生的一篇篇的文章,心里又成了愧怍。
现在,我转换一下称呼,叫“豫才兄”,叫“树人兄”。
我随便写写文章随心所欲,为自己所满意,写作文却不成体统。我独自过的每个黑夜,不仅有昏黄灯光照亮我的迷雾前途,更有他安静站在我旁边。“写甚么作文呢,自己的心怕是最重要罢。”
“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着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的还是春。”
我喜欢你这段话,像是在写我呢。我不仅一次幻想过,我在百年前的那天,也曾和你相遇过,也曾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阿。你懂我喜欢什么生活的,是执卷默诵,是落笔成章,是与你共品忘忧君——尽管我现在一滴不沾。
我甚至还想出了一段你和我之间的传奇但悲哀的故事,1917的相遇,1927的永隔,1937的共赴,还诚谢了输入法,让1977成了我的代号。
“书籍第一,树人第二。”越是酝酿,越发觉真实。我自然不能篡改历史,但我不用抬头就知道,你和我在同一个时空,在望着我。
那末,我今天有勇气给你写生辰贺词了。
我的变化你看到了罢,先生,树人兄。我也不畏首畏尾了,我像你一样,“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行走都感觉到耳旁的轻风是你,合眼也感觉到心中的血液是您。您会欣慰罢。
先生,您今晚会来看我么?我还想亲口再跟您说一句。
生辰快乐。
2023.9.25
许世清 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