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名为《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的书籍,其实,对我的影响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句话:养育孩子,会让你自己变得更好。详细讲开来,有以下一些感触。
首先,我们是爱孩子才会教孩子。读毕本书,让我认清了一个心态,我们之所以要教孩子,是因为我们爱孩子,带着爱去教孩子,我们的心态就会正确很多,起码,不会动不动就大动干戈发脾气。《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上说:“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这句话对于我们的某一些行为来说,确实是一针见血的总结。比如,玩具店旁边,一位母亲对着一个哭闹着要玩具的孩子大声呵斥,这个时候的母亲,并不是因为爱才教育,更多的是源于害怕,害怕小孩不听话,害怕小孩的哭闹引来其他人的围观指指点点之类。我个人认为,这种时候对小孩大声呵斥,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呵斥小孩,可能解决得了一时的问题,却无法让小孩养成明事理的行为。
其次,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上提出:父母可以问问自己,到底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感到沮丧呢?还是本来就比较心烦,因为人们往往把这两种情绪混淆。这一章的提问,其实说到我心坎里面去了。反思我自己的行为,我有时候大声对小龙女进行指责,其实很大的原因不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而是好刚好自己心烦,小孩子也正好在那时候立即按照自己说的做,就借题发挥地凶孩子了。通过读本的启示,我进行了反思,以后得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别把自己的坏情绪发泄在无辜的小孩的身上。小孩子相对于大人,是弱势的一方,加上他们还处在学习的阶段,对是非的判断还没有自己的标准,我们大人不受控制的情绪,很容易给小孩子们形成言传身教的负面影响,所以,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从而给小孩更好的引导和教育。
再次,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对于一点,是我所欠缺的,我想,就我了解所知,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也是大多数家长存在的短板。比如,现在已经进入暑假,早上八点左右,在少年宫的门还没开之前,你到少年宫看看,那里聚集了很多的家长和学生,大多数的情形是,小孩在一旁无聊地发呆或者晃悠,家长低头玩着手机,很难看到家长和小孩愉快地交流情形。等到门一开,大家蜂拥而上寻找补课的教室,然后,小孩留给了老师,家长离开了少年宫,或许继续玩手机,或者干他们自己以为的大人的事。接送时间一到,家长又会准时的出现。像类似这样的情形,就是现在的大多数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模式。正如《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所说的:大多数父母都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有的大人说,和孩子们走得太近,像朋友一样和孩子们待在一起,大人会失去威信的,以后叫管不了孩子,孩子会不听话的。可事实真是这样吗?威信真的建立在疏远的亲子关系中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就像我们大人有崇拜的对象一样,被我们崇拜的对象,肯定有某一方面特别优秀,是我们自己所无法达到的高度,小孩子崇拜父母,或者说,你在孩子面前有威信,也应该是你在某些方面让小孩刮目相看了。所以,多和孩子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不但可以改善你和小孩的亲子关系,让小孩体会到亲情的可贵之处,而且,你身上的优秀品质,也很容易在言传身教之中传教给孩子们。
最后,孩子,会让你我变得更好。正如我上一小节所提到的,孩子会在言传身教中学到我们的行为。所以反观孩子的行为,假如他们身上存在某一些你认为的缺点,假如你观察足够仔细,是可以在大人的身上找到和孩子身上类似缺点。比如,一个爱讲粗口的小孩子,身边一定少不了一个容易爆粗口的家人。换言之,小孩不但会学好的行为,坏的行为也照单全收,甚至会把坏的行为大大放大。因此,我们在孩子的身上,容易找到我们自身的缺点,通过反思改进,让我们改掉不良的行为。同样的,你身上良好的行为举止,比如,你是一位行为举止大方的家长,你的孩子也会在耳濡目染中变得大方得体。
总之,养育的孩子的过程,就是一段让自己不断变得更好地旅程。遇见孩子,就是遇见更好的自己。 每天都把自己变优秀一点,你的孩子也会跟着一起进步,你孩子的优秀,和你的更好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