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鹿
何须丝和竹,山水有清音。
行走富阳,一座城市的书香之气扑面而来。
穿城而过的富春江,孕育了富阳这一方灵动的山水,“碧桃三月花似锦,来往春江有钓船”,这是半个世纪前著名作家、烈士郁达夫笔下故乡的美景。660多年前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的旷世之作《富春山居图》,更是世人心中的净土和圣地。
2014年12月第三届郁达夫小说奖颁奖典礼上,原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麦家深情忆说少年时代第一次来富春江边登鹳山听父亲讲述郁达夫的往事。他说:“那时候真没想到,郁达夫先生会与我的生命结下如此深的渊源,这么多年来郁达夫一直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诚如所言,郁达夫以他的文字养育、召唤了一大批文字英雄两年一届聚首富阳。富春江边的郁达夫故居旁绿草茵茵,4届郁达夫小说奖的获奖者都在这里亲手种植纪念树,镌刻着获奖者姓名的4块纪念石座落在纪念树旁,静静陪伴着手握书卷、面江沉思的郁达夫。
山水有幸,江河不废。
2年一届的郁达夫文学奖以弘扬郁达夫文学精神为主旨,放眼全球华语作家,强调诗性浪漫的性情写作,注重汉语叙事传统的继承和创新。郁达夫小说奖的设立填补了国内中、短篇小说奖的空白,对我国文学事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感时忧国、感性丰盈、浪漫放达的郁达夫文学精神,自然也养育、召唤了故乡富阳的文字英雄——麦家、方格子、陆苏、蒋立波等。
1964年出生于大源蒋家村的麦家,本名蔣本浒,曾从军17年,1986年开始写作,麦家的文学成就早已众所周知。作为同乡,笔者曾在富阳聆听过他的一次谈心式的文学讲座,麦家说自己不是那种才思敏捷的人,高中时代两堂课也往往完成不了一篇命题作文,而真正把自己带到写作这条路上的是阅读,是内在心灵的需求。他说,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阅读是一种寻找,寻找那本最适合你的书,如果哪个作家让你感觉特别亲近,那你就找到了心灵上可以交流的人,你可能就会少了一份孤独,人的内心世界苏醒,文学也就因此产生。
成名之前,麦家有过一段长达16年的寂寞写作生涯,《解密》被退稿17次,《暗算》也被退稿11次,其坚韧执着的程度不亚于他笔下那些智力超凡的人物。这位中国“新智力小说”和“特情小说”的开创者、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文学成就当然早已超出故乡富阳的范畴,享有国际声誉。在当下故乡的天空,麦家无疑是一颗最为灿烂耀眼的星星,就像当年郁达夫先生对他的影响一样,今天富阳本土作家们无疑也受到麦家书香精神的感召和浸染。
同为富阳大源人的方格子,本名应湘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职于富阳区文联。1967年出生于一个叫做“大同坞”的山村,由于家庭姐妹众多生活负担重,方格子高中没有毕业就走上了谋生的道路;又由于这个早早懂事的农家女孩热爱读书,比邻家同样遭际的女孩多了一份对文字的格外敏感和眷恋,“阅读影响个人成长”,于是这份“不要去种田担肥,不要去拔番薯草”的意愿,被“我要当一个作家”的神秘梦想所替代。
在生存和梦想的路途上,体格弱小、连说话都细声细气的方格子表现出了她非凡的韧性和毅力,在城市和乡村的边缘地带,方格子努力生存,不知疲倦地读书、写作,终于走到春暖花开的今天。
迄今为止,方格子已在《收获》、《人民文学》等杂志发表、转载100多万字,作品两度入选中国小说协会短篇小说排行榜,获《小说选刊》全国短篇小说奖、《作品》2014—2015年度“好作品奖”。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锦衣玉食的生活》、《冥冥花正开》,长篇非虚构作品《留守女人》、《他乡是故乡》、《一百年的暗与光》,童话故事《月亮上的妈妈》等。多部作品被译为英语、瑞典语、希腊语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70后的陆苏出生于银湖街道一个叫“和尚庄”的美丽小山村,现任职于杭州市下城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诗集《蔷薇诗笺》、《苹果之爱》和散文集《云亦无心》、《重归一朵山花的宁静》,近几年更以每年出版一本散文诗歌集的节奏推出了《小心轻放的光阴》、《小心轻放的光阴2》、《把生活过成诗》、《向暖而生》等。
陆苏是个天生爱文字的才情女子,她以独有的唯美古典诗意的文字,和对土地的热爱,写出了每个人心里深爱深藏的一个村庄、一个故乡,那些在很多乡村已然消逝的晴耕雨读的生活日常,那些按着二十四节气从容不迫更替轮回的的田园牧歌,那些与月亮、星光、萤火虫抵死厮守的草本时光,那些温暖而寓意美好的传统民俗民风……都在她的文字里诗意传承、馨香流转,让人常常很舍不得把她的书很快读完,她的书曾位列当当非虚构类书的年度畅销榜前十。
陆苏是个真诚有情怀的散文家,生活中的陆苏历经人生种种况味,但她笔下的文字却永远如她钟爱小山村的豌豆苗,清新脱俗,安逸静美,城市是她的谋生之地,周一至周五她在那里颠簸,小村是她的“本草纲目”,周六周日在小村修身养心。和尚庄是她心灵和文字的故乡,她愿意用一辈子写一个村庄,她以笔当锄,自诩是个“纸上的庄稼人”。
诗人蒋立波,笔名陈家农,著有诗集《折叠的月亮》、《尚未命名的灯盏》,并有诗作被译成英文和希腊文传播。
蒋立波并不是富阳本地人,1967年出生于越剧故乡——浙江嵊州,大学毕业后曾在乡村中学教书。诗于蒋立波而言是生命,是晦暗世界里的一抹亮色。中学时代的他就特别爱好诗歌,省吃俭用买来的《唐诗三百首》滋养了他敏感的心灵,大学里通过白皮的上下两册《新诗潮诗集》开始接触现代诗,并和诗友们一道成立了“星期三诗社”。参加工作后,闭塞的环境让他想到了逃离,他开始漂泊,去北京去广州,漂泊成为他诗歌潜在的力量。
2001年,诗人“听从心灵的召唤,策马而去”,来到他仰慕已久的郁达夫故乡富春江,是富春江水勾留了他漂泊已久的双脚。诗人在从事《富阳日报》副刊编辑工作之余,连续组织举办了多届有全国各地诗人参加的“富春江诗会”。副刊“达夫弄一号”的写作者们渐渐聚集在他身边,在鹳山大樟树下谈诗论文。曾获浙江省首届大学生艺术节诗歌现场比赛第一名和《青春》、《人民文学》等诗奖的蒋立波,2015年5月以《灰鹅之诗》、《在浴室里,接到友人从日本打来的电话》两首诗歌获得第二十三届“柔刚诗歌奖” 主奖。以其真率与才情,成为受众多文学青年仰慕和师法的名家。
在故乡富阳,富春江美丽的自然山水默默滋养着两岸民众,出现了擅长诗歌和散文创作的杨承尧、富阳故事创作的领头人赵和松等,养育了诗人钱旭君、陈铿、苏波、民啸、浩风等和虹子、陆勇强、裘星一、巴克、徐勇、王建潮、陈春儿等一大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文学朝圣者。
富阳区作家协会“小说沙龙”的作者坚持每月聚会1次,每3个月写一个同题短篇,每年至少写7部中短篇小说,出版《137短篇小说集》。还有“达夫弄一号”散文作者群,他们以郁达夫文学精神为旗帜,自筹费用,活动频仍,每年出版《达夫弄一号》的文学刊物,作者自愿提供稿件,不取分文稿酬。这些族群以对文学,也即对生活、人类心灵不变的热忱和爱汇聚一起,相互取暖,也给富阳这座山水城市带来别样的诗意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