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跟一个朋友聊天,谈论国内与新西兰的各种差异。聊着聊着,我向其吐槽国内生活压力之大,比如我家乡,那里收入不高,生活成本却不低,房价更是蹭蹭蹭的年年往上涨。对于那些刚工作几年的男生来说压力更大,想要靠自己的工资买房根本是想都别想。
朋友来句,那赶紧结婚,这样就可以两个人一起买房了。
太天真了好嘛,“No house, no wife!”
我简单粗暴地向对方普及了下我国“国情”。对方又好奇地问到,“难道结了婚的人都是有钱买房的?你的朋友大部分应该都结婚了吧?”
“靠爸妈呀。”
很久以前就听说国外的孩子在成年以后便开始“经济独立”,父母对孩子也基本是放手不管的。因此来新西兰没多久,我就跟认识的kiwi小伙伴求证此事。毕竟刚上大学的时候没有工作及收入,如何缴学费如何养活自己呢?按照小伙伴的说法,在校学生是可以申请学生贷款的,毕业后只要不离开新西兰境内,申请的贷款都是免息的。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完全独立,有一些kiwi学生还是会与父母住在一起,特别是家与大学本就在一个城市。但总体而言,大部分学生都还是挺节省的,放假期间也会在外面打工,租的房子也比较便宜。(由于我接触的学生并不多,没法了解新西兰的整体状况,如有疏漏之处,可以留言告诉我)
偶尔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一条动态,Y写他一家三口这两天在香港玩,照顾孩子特别疲劳,抱着儿子时便说,“儿子,爸爸妈妈好累,你以后长大了一定要…”话还没说完,就被孩子妈妈打断:“儿子,这些都是为人父母应该做的,你长大了,没有一定要为我们做的事。我们只希望你是一个平凡快乐的人。”Y在动态的最后总结到,“真正的母爱,确实伟大!”
我不否认母爱的伟大,因为我身边也尽是这样“无私奉献”的母亲。去年年底回国,到我表姐家玩。刚绕过她家玄关,就看到小外甥在客厅的泡沫爬行垫上玩耍,他的周围布满了各式各样的玩具。没多久,表姐端来了给小家伙吃的下午茶。因为小外甥有点挑食,表姐特意将土豆、米饭、奶酪跟鸡肝做成了肉丸子形状。小家伙吃饱了,表姐才去给自己弄吃的。
(突然想起来,小外甥刚出生的时候,喝的奶粉全是进口的,擦pp用的纸巾也是那种特殊材质的,不伤粉嫩肌肤那种。)
后来我去书房坐了一会儿,发现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与婴幼儿有关的书籍,当然也包括不少与心理学相关的书。表姐跟我说,她还给小外甥报了每周两次的早教课程,希望小家伙从小就接受最好的教育。我表姐肯定不是个例,我的好几个朋友都有孩子了,貌似也都报了早教班。
父母心甘情愿的为孩子倾其所有,总让我有一点点担忧。没有边界的爱究竟是蜜糖还是砒霜?假使孩子不懂得感恩,父母自己或许也应当承担不小的责任,毕竟那些你们给的“爱”可都是自愿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