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正式进入一单元的学习中,原计划讲两节课的,但确实因为第一节课难度比较大,所以我把它掰成了两节课来上的。第一节课主要是认识“运动”和“静止”两种运动方式,第二节课,利用方位卡描述自己的位置。
第一节课,导入时我出示了一张图片,提问:我们现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确定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然后追问你是怎样判断物体位置的?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物体动了就是运动的,物体没有动就是静止的。这时,追问:那你怎样知道物体是动了还是没有动?基本上大部分小朋友都能说到“看一看周围的物体。”这时就引入了要和周围的物体进行比较,如果位置变了就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就是静止的。这个时候,不能急于引入这个概念,大部分小朋友都懂,但是不能够判断。然后出示两张运动会的图片,请他们判断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这个时候他们的注意力会在两张图片上,大部分小朋友判断两名运动员是运动的,但是他们的判断依据是两张图片中运动员的姿势改变了。这个时候一定要追问你在拿运动员和谁比较?小朋友们基本会说和后面的两个人。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和男老师相比较,两名运动员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说明他们是运动的。然后再请他们找一找图片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这一个活动完成后再出示一组图片请他们判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再引导他们认识:和其他物体相比较,位置发生改变,说明物体是运动的;和其他物体相比较,位置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物体是静止的。最后拓展时,我以自己为例子,从讲台的一端走到另一端,请学生判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判断完以后问他们那肖老师的手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第二节课,复习导入。提问:在判断物体是运动或是静止时,什么是最关键的?学生基本上知道是位置,然后引入如何描述自己的位置,最后小结不仅要有方向还要有距离。然后发方位卡和软尺进行第一轮描述,这里提示软尺需要拉直并且放在胸前。学生分组实验第一次,然后让他们改变方便重新试一试。最后结课前,创设了场景:肖老师去我朋友的学校玩,在学校里迷路了,我正在给我朋友打电话,你能帮助肖老师描述一下位置吗?这里我发现,不仅可以正向描述还可以反向描述,因此教师需要仔细判断学生说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