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了女主明兰的睿智,今天我们来看看顾二叔,
《知否》的男主顾廷烨,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文武双全,文能高中科考前三甲,武能让上任皇帝亲赐一杆红缨枪,也该他是吃舞刀弄枪这碗饭的,这任皇帝还是他拼死勤王护驾,才将其送上皇位的。可就这么个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这样一个主角光环的人,为什么可惜被亲哥使绊子取消了考试资格?
为什么被继母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呢?
为什么被白家长年追杀迫害?
最根本的就是他不懂为人处事之道。
那我们一起还是从《道德经》研究一下这件事的原因吧
处事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释:
名声和身体哪一个更亲近一些?生命与财富哪一个更应该看重?得到与失去哪一个对自己更有害处?
过分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必然会有过量的消耗,过多地收藏财物也必定会带来重大的损失。
所以,懂得满足则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这才是长久生存的道理所在。
简单而言,一个人要懂得对自己来说什么东西才是重要的,不要去追求浮华的事物,更不要做一些过分的事情。要懂得止步,才会走得更远。
《知否》第19集
顾父跟顾廷烨因为朱曼娘进顾家门的事发生矛盾,气的顾父口吐鲜血,小秦氏闻讯令人去请郎中,又令顾廷烨去太医院请太医前来。顾廷烨策马赶去太医院请来太医,结果却被拦在门外。
后来已经天黑了,可还是没有人叫顾廷烨,顾廷烨心急跑去侯府,却见府中下人都穿白,这才知道父亲没了的消息,硬闯进父亲屋中,看着躺在病床前已经离去的父亲,暗骂那些郎中不中用。
小秦氏怒扇顾廷烨一巴掌,骂他若是中用也把自己打死在他父亲床前。顾廷烨被小秦氏打得完全懵了,自小到大,小秦氏何曾打过他?小秦氏怒骂顾廷烨从来都是胆大包天,爹爹管不了他,自己也管不了他,让他离开侯府,去哪娶谁都随他,自己和他大哥哥不会再说他半个字。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也不理解跟顾廷烨一样一脸懵逼,曾经那个慈母形象的后妈,怎么突然就变脸了,但是我还是在道德经里找到答案了,因为小秦氏一直在做“ 甚爱必大费”
而顾廷烨为什么在父亲去世,被家里所有人背叛了,因为他不知道"多藏必厚亡",从小到大一直锋芒毕露,外祖父也是商人,钱财也很多,所以他失去父亲的庇护以后,所有的人都嫉妒他的优越条件,都看不的他好。
那怎么办呢?老子也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我们怎么做到长久发展老子说了:知足,知止。
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知道跟做到还差十万八千里,这里要说一下我最近悟道的一个道理:"行动才有结果":
大家的生活中一定有这样的想法:我想要减肥,我想要赚钱,我想要创业,我想要运动,我想要读书……
然鹅,就是想想而已
以前我也是这样的人,过着每天想很多,但是什么都不做的人,每年自己的计划都定了很多,到了年尾一个都没有实现……
但是今年我变了,我今年定了每一个计划我都在实现,每天早起,每天读书,每周健身2次,每天公号更一篇文,每天想明白一个道理……
我觉得一句话很好:想是问题,做是答案,行动才有结果
处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解释:
整个“道”可以姑且看作“一”,“道”产生阴阳,阴阳互相交融又产生和谐之气,最后阳气、阴气、和气三者互相作用,产生了万物。
这是事物的本质
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互相冲融产生和气。
这是对本质的阐述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沦为“孤、寡、不穀”,但是侯王们又经常以此自称。所以,很多时候世间万物是看似受损其实受益,或者看似受益其实是受损。别人教我的道理,我也用来教导他人。蛮横霸道的人难以得到善终,我将这句话当作施教的主导思想。)
这是社会现象
接着说《知否》,
接上一节,因为顾父去世,小秦氏翻脸,顾廷烨失落回到甜水巷的家中,常嬷嬷提醒顾廷烨,若是看重自己,就听自己一句话说,那个朱曼娘不是个好东西。
顾廷烨最终听常嬷嬷的话试探朱曼娘,称自己不能像从前那样为她一掷千金,日后得靠卖力气过日子,这样的生活是否还愿意跟着自己。朱曼娘听了脸色都变了,心里已经有了其他想法,但还是回答会一直陪着顾廷烨。后面朱曼娘,果真她趁买菜时去变卖家产,这件事是好还是坏呢?
对于顾廷烨来说父亲死了,但是他看清了朱曼娘这个人。这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长柏给父亲请安,盛紘问长柏顾廷烨的事。长柏沉默没有说话,盛紘直言长柏犯不上为顾廷烨遮掩,此事全京城都知道。他们交好多年,但长柏是有分寸的孩子,家里的嫡子,如今又婚配海家,前程似锦,提醒长柏不要为了一时的意气把自己和全家给耽误了。盛父提醒长柏“损之而益”
而长柏还是偷偷去了,明兰知道二哥哥长柏去探望顾廷烨,做了点糕粥让二哥哥帮忙带给顾廷烨。长柏带上糕粥去探望顾廷烨,劝他多少吃一点。顾廷烨尝了粥,夸明兰的手艺果然比别人出众。而长柏和明兰选择了“益之而损”,所有人都不看好他,明兰跟长柏都选择站在顾廷烨的身后。对顾廷烨来说,这也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虽然他的父亲去世了,小秦氏突然变脸,他以前拥有的一切突然一下全部失去了,但是他还是有常嬷嬷忠心为他照顾家庭,谏言,还是有长柏这个惺惺相惜的知己,还有明兰在他这落魄是的一碗汤羹...
曹雪芹曾说过:“万两千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真正的朋友是以真心待人,没有半分虚伪。不在你辉煌时攀附,也不在你落难时远离。人生起起伏伏,有得意也有失意。那些在你困难时雪中送炭的人,才值得深交。而明兰和长柏就是顾廷烨生命中这种雪中送碳的人。
我想说大家理解包括我之前的理解的都是错的。
我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认识来自《少年派》里"钱三一"的名字
我当时看了这一段就理解为“三”可以生万物,这个名字很有文化。
但是最近读了《道德经》42章,我发现我当时的理解错的离谱。
这一章讲的是处事之道,也是一种辩证法思维。它里面也有《易经》的损卦。
为人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xian),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这个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
解释:
遇到强大的外力压迫时,始终保持刚直容易被损毁,而选择弯曲才能保全自己,委屈自己后才能再次伸展;低洼的地方反而能够积攒满满的水,东西过于陈旧则会被人翻新或者更新;目标少一点,反而容易完成和收获更多;而追求太多的人往往被自己选定的多个目标所迷惑,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致最终一无所获。
因此,有道的人会坚持以“道”作为基本原则,成为天下万物万事的模范。不自我炫耀的人,反而更加容易被人看到;不自以为是的人,反而更容易名声显赫;不自吹自擂的人,反而更容易功勋卓著;不自高自大的人,反而能达到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并且更加长久。
所以,不与他人相争,天下也就没有人能与自己相争。古时候所说的“弯曲才能保全自己”,也就是委屈自己反而能保全自己,一定不会是空话!它的的确确是可以达到的,所以世人应当懂得并信服这个道理,因为这也是遵从“道”的根本的行为。
这里讲的是为人的中庸之道
接着说《知否》20集,顾廷烨知道朱曼娘欺骗自己后很失望,晚上,顾廷烨十分严肃地问朱曼娘话,称自己曾经答应给常嬷嬷买一块寿木,如今穷困潦倒,但又不能失信于常嬷嬷,之前给两个孩子打过两个金锁,令朱曼娘把那两金锁找出来。朱曼娘有些慌,拿不出来,
顾廷烨继续追问朱曼娘还有什么事瞒着自己,朱曼娘还在狡辩称已经没有了。顾廷烨失望至极,拿出了自己的家产,朱曼娘反倒委屈起来,指责顾廷烨还有这么多的家产,却骗她家里的米缸要见底了,害得她出去典卖家产受人白眼。顾廷烨要把地契给烧了,朱曼娘抢了过来。顾廷烨怒斥朱曼娘同自己说不识字,可地契上的字却看得一清二楚,到底还有什么事瞒着自己,朱曼娘坚持已经没有了。
顾廷烨令石头带来朱曼娘的哥哥,当初朱曼娘对自己说她哥哥骗了她半辈子的积蓄,后来又死在半道上,自己给钱给朱曼娘,是亲眼看着她将哥哥下葬,如今这哥哥却出现在面前,这对他不就是天大的笑话。
顾廷烨知道朱曼娘若不是看他还有万贯家产,怎肯留在他身边,亏得他还在常嬷嬷面前一直帮朱曼娘说好话,说没有看错朱曼娘。顾廷烨令朱曼娘明日便带着那个死人哥哥滚出去。
朱曼娘知道自己没有希望了,晚上偷偷把顾廷烨儿子带走了。后来儿子在路上病死了。
我第一次看了这段的时候,我也很痛恨朱曼娘,觉得他害死了孩子,但是我最近读了《道德经》重新理解了这一段,朱曼娘有她的可恨之处,但是导致孩子的悲剧的根本原因还是在顾廷烨这里。
因为顾二叔他不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他不懂中庸之道,他选择了朱曼娘,也有了两个孩子,但是知道朱曼娘背叛他以后没有给朱曼娘留任何一点后路,也没有选择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不被朱曼娘带走,所以他后面长达30集都在找儿子。
楚汉相争时,韩信率军在井陉口与赵军对峙。驻守在井陉口的是赵军大将陈余,他手下的谋士李左车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后勤供给,韩信没有后援,一定会败走。但是陈余自以为有兵力上的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韩信得知这一情况,亲自率领队伍在距井陉口三十余里的地方安营扎赛。尽管已经是深夜了,但他仍然在部署第二天的作战方案。他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成一字阵势引诱赵军;同时又派两千轻骑兵,每人拿一面汉军旗帜,连夜绕到井陉口山背后,待第二天汉军和赵军展开激战,乘赵军军营空虚的时候,让两千汉军突袭赵营,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的旗帜。赵军探马探知汉军背水扎营,后退无路,马上察报了赵王。赵王闻报,便嘲笑韩信犯了兵家大忌,竟将军队置于死地。
天亮以后,韩信布置完毕,开始从井陉口击鼓出击,赵王与陈余率领赵军全面出击,两军厮杀在一起。这边战斗正酣,那边两千轻骑兵看到赵军留下一座空营,就迅速闯入赵营,拔掉赵军的旗积,全部插上了汉军的旗帜。战场上,韩信见难以速战速决,便率领汉军佯装败退,一直退到河边的阵地,与河边的一万军队会合。赵军追杀汉军来到河边,原想把汉军赶进河里。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此时的汉军后退无路,反而个个以一当十,奋勇拼杀,把赵军打得大败。赵军一见汉军势不可当,就想撤回赵营,却发现营中到处飘扬着汉军的旗帜。他们以为汉军占了自己的大本营,顷刻间,赵军军心大乱,溃不成军。混乱之中,赵王被擒,赵军数员大将被杀,李左车也被汉军俘获。韩信看到军士押着李左车向自己走来,快步向前,亲自为他松绑,把他奉为上宾。李左车问韩信:“为什么要背水结阵?”韩信解释说:“只有把汉军置于死地,他们才会为求生而拼命。兵书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这个道理。”
这就是著名的“背水一战”这个典故,韩信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而顾二叔在对朱曼娘的时候,就是轻敌了。以为他可以控制她,最终害了他儿子的性命。
总结
以前一直觉得明兰嫁给顾二叔是她高就了,找到了一个好的郎君。
但是越学越发现顾二叔在狱中对明兰说的那句:嫁给我是委屈你了。是他内心真实的有感而发,不是唯心的话。
一个人如何变得厉害,就是多学学《道德经》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