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五点,最后一节课下了。
铁门外早有家长在等,多是爷爷奶奶来接。听见铃声响,大人孩子的叫声响成一片。
闷热的天气,即使风扇不知疲倦,但林琅还是感到热。她听着楼下的声音,揉着发胀的脑袋走出房间。
学生回家是三种方式。
一、家人来接。这种大多是低年级的学生。以幼儿园为主。
二、值日老师护送。
三、校车送。分三趟车,分别是熊家垄,竹家村,青山村。
随着三大分流回家,校园里渐渐安静了下来。夕阳将天边的云彩染成了绯红色,花坛里的花各展芳华,暗香涌动。
吃晚饭时,却是住楼下吴老师来叫,一家三口赶到厨房时,却不见石校长杨老师及宋老师。
原来宋老师是青山村的,每天都会跟车回家照顾往返的学生。杨老师是熊家垄的,跟宋老师情况如出一辙。所以两位老师晚上基本不在学校吃饭。学校忙时,她们随车折回留校。至于石校长,他家住高岭村东片,晚上基本是回家吃饭。
晚饭后,小凯死活不肯上楼去,林琅只得陪在操场上他遛几圈。陆展只身先上楼。
暮色四合。学校周围一片漆黑,当老师们房间的灯和操场上的路灯次第亮起来的时候,校园成了暮色中最耀眼的地方。
远远的,桥头有忽明忽暗的灯光伴随着抑扬顿挫的歌声朝学校而来,林琅依稀辨得是石校长的声音。
铁门口,歌声歇了。
“校长,”林琅牵着小凯往楼上去,石校长正推门而进,橘黄色的路灯将他的影子拖得老长,光晕在他的周身像是镶了一道金边。
“哎。”石校长朝办公室走去,才走几步又回过头关切问:“小林,明天没问题吧?”
林琅放开小凯的手,转身,迎着校长希冀的脸色,举起自己的拳头,“校长,我尽力。”
办公室的灯为学校又添加了一处光明。
林琅和小凯到了房间时,放桌上的手机响了。
陆展拿起一看,对着小凯用食指做了个禁言手势,放低音量,“姨夫来电话了。”
“姨夫,”电话一接通,陆展立马亲热叫道,只差来个少先队礼了。
“你们吃饭没有?现在到哪儿?”高天因陆展从小跟着他,俩姨侄素来无隔形同父子,听到陆展叫,裂开嘴露出慈父般笑。
“我们一家老小到高岭村,”陆展像个孩子闹情绪了。
高天笑道,学校现在不错吧。
“变化挺大。教学多媒体都有了,二十年前可不敢想象。”陆展还是忍不住感叹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然,二十年过去哪里不是日新月异?”高天为教育的巨大变化也是深感自豪。
“林琅呢?”高天切入正题。
“姨夫,”林琅当然知道姨夫肯定找的是她,“在呢。”
“小林,还习惯吧?”高天柔声问道,因为陆展,他对这个外甥媳也是爱屋及乌。
林琅没想到姨夫会开门见山的这样问,她老老实实回答:“姨夫,有点不习惯。”
“高岭村地处是偏僻了点,但民风淳朴,家校和谐,环境幽美……”
林琅的脑海里青山村、老虎崖、棺材山接踵而来……美则美矣,就是粗犷了些,少了点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