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糖衣的逆言易被接受
真言求功。
———————王阳明
任何场所中,懂得说话的人,往往如鱼得水。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需要一定的策略。
中国人说话大部分都是比较含蓄,比较喜欢绕弯子,这种说话方式被称为近话远说。在表达自己的意见的同时,能够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古时候有一位县官喜欢附庸风雅,尽管画术不佳,但画画的兴致很高。画的虎不像虎,反而像猫。并且,每画完一副,都要厅堂当众展出,让大家评说。大家只好背着良心说着好话,否则,就要遭受挨打,重则流放。
有一天县官又画好一副,悬挂在厅堂,召集全体衙役来欣赏。
众人低头不语。县官就随便点了一人说“你来说说”
那人战战克克地说“老爷,我有怕”
县官“怕什么?别怕,有老爷在此,怕什么?”
那人“老爷,你也怕。”
县官“什么,老爷我也怕?那是什么?快说。”
那人“怕天子。老爷,你是天子之臣,当然怕天子呀!”
县官“对!老爷怕天子,可天子什么也不怕呀!”
那人“不,天子怕天!”
县官 “天子是老天爷的儿子,怕天,有道理。好老天爷怕什么?”
那人“怕云。云会遮天。”
县官“云又怕什么?”
那人“怕风。”
县官“风又怕什么?”
那人“怕墙。”
县官“墙又怕什么?”
那人“怕老鼠。老鼠会打洞。”
县官“那老鼠又怕什么?”
那人“老鼠最怕它!”指了指墙上的画。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一句话可以把人说笑,一句话也可以把人说恼。善言的高手,即使遇到棘手的问题或难以回答的问题,也能巧妙应对。
嘴巴闭关,舌头收箭
以言语谤人,其谤浅。
————————————王阳明
人的舌头是软的,可说出来的话却像射出的利箭一般,无法收回。
徐文远文学渊博,官至国子博士,后担任祭酒。隋朝末期,洛阳一带发生饥荒,各处农民起义。徐文远为了生计也外出找粮,途中凑巧遇到李密,于是被李密请进自己军队。李密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请徐文远坐在朝南的上座,自己则率领手下兵士向他参拜行礼,请求他为自己效力。徐文远说“如果将军你决心效仿伊尹、霍光,在危难之际辅佐皇室,那我虽然年迈,仍然希望能为你尽心尽力。但如果你要学王莽、董卓,在皇室遭遇危难的时刻,趁机篡位夺权,那我这个年迈体衰之人就不能帮你什么了。”李密答谢“我敬听您教诲。”
后来李密战败,徐文远归属王世充。王世充也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见到徐文远十分高兴,赐他锦衣玉食。徐文远每次见到王世充总十分谦恭对他行礼。
有人问“听说您对李密十分倨傲,对王世充却恭敬万分,这是为什么呢?”
徐文远回答“李密是谦谦君子,所以像郦生对待刘邦那样用狂傲的方式对待他,他也能接受;王世充却是个阴险小人,即使是老朋友也可能会被他杀死,所以我必须谨慎与他相处。我察看时机而采取相应的对策,难道不应该如此吗?”
等王世充归顺唐朝,徐文远又被任命为国子博士。
对傲慢无礼的人说话应该简洁有力,最好不要跟这种人多谈;对沉默寡言的人就要直截了当;对深藏不露的人,你只把自己预先准备的资料拿给他看就可以;对于瞻前顾后、草率决断的人,说话要分成几部分来讲。
愚者常常暴露自己愚昧,贤者却总是隐藏自己的知性。
少妄言,多好话
凡今天下之议论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
———————————————王阳明
一个人心地再好,如果嘴巴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言语谨慎是十分必要。
南唐广陵人徐铉以学识渊博和通达古今闻名于北宋朝廷。
有一次江南派徐铉来纳贡,照例由宋廷派官员作陪。宋太祖令殿前司写出十个不识字的侍者名字,然后随便圈了其中一个名字让他去作陪。
一见面,徐铉就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所有人都叹服他的能言善辩。侍者大字不识,当然无言以对,只好频频点头称是。徐铉不知他的深浅,更是搜索枯肠喋喋不休地想和他争辩。但是一起住了几天,侍者一直以无言相对,徐铉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只好闭嘴不说。
当时宋廷有陶毅和窦仪等博览群书的大儒,论辩之才未必输徐铉。但作为大国接待小国,没必要去争口舌之长。因为两强相争,谁也不服谁,反而有失大国体面。
世上只要有人,就有纷争。想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一要少言,二要多说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