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母亲是一位很有远见卓识的女子,她与宋代岳飞的母亲、三国时期徐庶的母亲,一并称为中国的“贤良三母”,而且孟母位居“贤良三母”之首。
一、为教子,断机杼
话说有一天孟子的母亲在家里织布,随着织布机咯咯、咯咯的声音,一段精致的布匹逐渐成型。这时候小孟子放学后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进了家门。
孟子的母亲一边织布,一边问小孟子:今天在学校里,老师都教了什么知识呢?
小孟子听到母亲的询问,慢吞吞地回答:和昨天的一样。
孟母听到儿子的回答,就知道儿子在学校里没有认真听老师的讲课。小孟子的话音刚落,只见母亲拿上剪刀咔嚓咔嚓几下剪断了已经织好的布匹。
小孟子看到母亲的这一举动,傻眼了。他问母亲为什么要剪断已经织好的布匹呢?
孟子的母亲对小孟子说,你在学校不好好听老师讲课,造成的后果就如同这剪断了的布匹。已经织好的布匹剪断了,我们就没办法缝制新衣服穿了,你在学校不好好学习,以后就过不上美好的生活。
小孟子听了母亲的话,知道自己错了,并向母亲道了歉,从此以后努力学习,发奋图强,最终成为了一代名家,孟子的名字便流传千古。
二、三迁居,到学宫
周威烈王三年四月初二的深夜,孟子出生在邹城郊外马鞍山下的凫村。
孟子的父亲孟激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孟子出生后,他父亲为了实现自己光耀门楣的宏大理想,便抛娇妻、舍幼子,像现在的出国留学生一样,到遥远的宋囯游学去了。
这一去不但没有实现光耀门楣的愿望,而且还丢了自己的性命。孟激游学三年后,孟母收到的是丈夫客死他乡的噩耗。
那时候小孟子已经三岁了。他出生的凫村,周围山下就是埋葬死人的坟墓。村里的小孩子们经常看到大人们埋葬死人的情景,便三五成群地玩起模仿大人们埋葬死者时的礼仪。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孟母看着自己的儿子玩着这样的游戏,心里非常难受,但她又不能把自己活蹦乱跳的儿子整天关在家里。经过再三考虑,孟母决定通过搬家的方式改变孟子的生活环境。
费了一番功夫后,孟母带着儿子来到了距凫村十里以外的一个村子,那个村子叫庙户营村。
而这个庙户营村又是一个交易市场,每缝单日,百姓们就会从老远的地方跑到这里来赶集。叫买声,讨价还价声,市场上你拥我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没过多久,孟子就和这里的其他孩子一起学会了集市上商人们锱铢必较的那一套。
孟子的母亲既不想让儿子变得默默无闻,也不想让儿子沾染上小市民们唯利是图的不良习惯。
为了给营造一个更适合孟子成长的环境,孟母决定再一次搬家。
这一次他们把家搬到了邹城的学宫附近一所狭窄矮小的破屋子里。房子虽然狭小不堪,但毕竟是学区房,周围环境比前面两处却优越很多。于是他们就安安心心地居住了下来。
学宫附近,少了集市的喧嚣,少了市民的市侩,多了读书人的走动,到处洋溢着读书人高雅的气韵、优雅的举止和从容的风范,引得孟子和小伙伴们经常聚集在一起演练学习读书人们揖让进退、循规蹈矩的礼仪,孟母因此非常高兴。
三、选老师,学六艺
孟子的母很有自己的主张与见解。诸子百家争奇斗艳,学术风气蓬勃发展的春秋战国时代,好多人都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时候,孟子的母亲在孔门诸子中给孟子找到了启蒙老师。
孔子的孙子孔极,字子思,当时在曲阜开设学堂,教授《诗》《书》《礼》《易》《乐》《春秋》。在孟子十五岁的时候,孟子在母亲的鼓励下,离开家乡邹城来到曲阜,在子思的学堂正式学习儒学的精髓。
子思非常喜欢孟子,经常对周围的人说:“孟儒子性乐仁义,言称尧舜,世所稀有也。”
孟子在子思的门下刻苦勤奋,五年后,学问德业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最终继承了孔子的衣钵,成为了孔子第二。
四、讲礼仪,贤良母
孟子的母亲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婆婆。
有资料记载,孟子结婚后,看到妻子由氏在自己的房间里裸露着身子走来走去,孟子很是不高兴。时间长了,孟子就开始对自己的妻子心怀不满,认为由氏太傲慢无礼了,就产生了想要休妻的念头。由氏却认为自己只是在卧室里偷偷懒,丈夫大可不必如此见外,就去找婆婆诉说心中的委屈,想回自己的娘家去。
孟母知道后就对儿子说:“‘礼’上说过,将要进入大门的时候,一定要问一下有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对里边人的尊敬;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脚下的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的时候,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有尴尬的时候。如今你进人家的私房,不但悄无声息不敲门,还抬起头来看到人家没穿衣服,不是人家没有礼貌,而是你自己没有礼貌。”
孟子听了母亲的话,深感自己做的不对,心中的不满也随之烟消雾散。他向妻子道歉,真诚地挽留妻子。从此夫妻俩和好如初,相敬相爱。
都说世上没有一个母亲不伟大。但如同孟母般这样伟大的母亲,世上真的少有。她一个人含辛如苦,克勤克俭拉扯孟子,从孟子的幼儿教育,到以后的夫妻之道,每个阶段,每一件事情都毫不放松,成就了孟子,也造就了自己,贤良之母,她受之无愧!